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程晓木心想,依据赵得利的想法,他是想要利用这个项目去套用上边的无息贷款,然后用这笔钱去干别的事,他赵得利根本就没想着真正想要干好这件事。
这也是程晓木心里看不惯的地方:本来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程家破坏山林,将村子周边的山林都破坏得不成样子,上边提供资金支持,以及相应的政策支持,村里本来就应该借助这个机会,好好发展发展村里才是。
想让这个小山村,从一个收入一般的村子变得更加富裕,同时村民的素质也得到很大的提升,这可是程晓木的一个心愿。
程晓木倒是听说过乡村改造这个词儿……
乡村改造不是近十年或者近二十年的事情,百年前,已经有人呼吁实践。
上世纪初叶,民国兴起一股“乡村改造运动”热潮,一部分改良派知识分子,如晏阳初、梁漱溟、黄培炎等,深刻认识到农村问题在中国问题中的关键地位,把改造农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核心任务,发动了一场以改造传统乡村社会为直接目的并影响深远的实践性社会运动。
程晓木听说过临海市的一个县城借助乡村改造发展得很好,磨盘山,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几年前,和许多资源优秀的乡村一样,磨盘山散落的乡村依然守着青山绿水不知何去何从。这里有磨盘风景名胜区,,本地享受不到任何门票收益;该地又作为水源保护地,--所有产生污染的畜牧业、加工业都被清退。
整个乡村,几乎没有更多除了小农耕作之外的更多收入来源;小农户经营一年,劳动力投入和收入完全不成正比。小农经济已衰落,年轻人留在村里,也看不到什么希望,他们宁愿离开土地去城市,留下很多凋敝的建筑,社区被废弃,没有业态发展。
这里和现状中大多数乡村一样,生产力有限,除了种地,也就是一些果树,在当时产生的经济效益十分有限。
乡村改造的中间力量--外来的怀着乡村再造梦想的知识分子和民间组织。
过去十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十年,政府牵头,各类规划,各个名目的资金补助,农村建设风风火火地开展着。放眼望去,有效果,却也许不是你心里理想的乡村模样。
普通的乡村建设改造无法配套中间力量建设的项目,公共改造部分充分吸收了这些项目的原始,不浮夸,不盲目,借鉴和融合。
以外立面改造和车站改造为例,这两项政府主导的工程,不输磨盘山其他任何项目,尽量保留了原有建筑。
再如,磨盘山漫山遍野的竹子,当地人以习以为常,当一些项目中点缀了竹子效果十分好以后,许多街边及房前屋后,也出现了一丛的竹子。
一个开放,学习,包容各种文化,并愿意对美好改变支持到底的政府,是值得尊敬的。
乡村改造一方面为农民改造了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为游客提供了度假场所。
短短几年,磨盘山成为附近的旅游热点,而每一个望着山的人,都觉得这个山不过如此,不够高,植被不够丰富,还不如我家乡的山水,但当他们走入其中,看着一个个看似随意,又处处匠心的项目,之前的想法早已自我推翻。
事实上,磨盘山并无特别打造的景区和景点,一路风景,一路小品,一路民宿及精品酒店,这些构成了磨盘山绝对的旅游吸引力。
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愿意去的地方,不再只是热闹和震撼的场景打造。有时候宁静也是一种力量,去磨盘山可以看到的,感受到的,是每个周末都还想再去的冲动。
不是每座山都能成为磨盘山,因为倾注的心血,不是一本规划可以概括。
关于农民,如前面所说,小农经济衰落,年轻人都走上了外出谋求发展的道路,留下来看不到希望,走出去也不是轻易可以融合进其他城市和社区,他们离开土地去城市,留下很多凋敝的建筑,乡村居住的也是以老人和孩子为主,许多社区日渐萎缩,甚至被废弃。
对外出的年轻人来说,打拼不易,对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来说,日子更加孤单。对整个农村发展来说,除了重复和日渐破落,没有发展和生机。
磨盘山的各个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各类就业机会给了年轻人们能做又愿意做的事情,各类餐厅民宿的员工,从店长到服务员基本都来自附近的村落。另一部分空置劳动力,也展开了农业之外的三产经营,各类土特产,各类食材提供,迅速崛起。
当地村民们的朴实和真诚也未因商业元素的增加而变质,这也是政府引导和其他文化项目对村民的友好,达成的良好关系。
安居乐业,在磨盘山从乡愁变成了现实。
乡村改造的境界,在磨盘山到达了新的高度。
程晓木觉得,他们许家园村里的条件,丝毫不比磨盘山差,要是能够借鉴人家的经验,绝对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