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在朱由检的努力下,江南等地,东林党与商人空前团结,恨不能将崇祯皇帝食肉寝皮。
此时若以逃难皇帝身份南狩,大概率上,也会和朱厚照,朱由校一样,莫名其妙被死去。
”迁都之事,无须再论。”
群臣默然。
张国维见状,知道皇上决心已定,是要兑现自己君王死社稷的誓言。
“皇上,即便不南迁,也要立即向平西伯吴三桂下诏,勒令勤王,还有山东的刘泽清·····”
吴三桂这个三姓家奴,恐怕早已投靠建奴,指望他勤王,还是算了吧。
在原本历史位面中,顺军攻破大同后,崇祯皇帝便令吴三桂火速勤王,吴三桂接到命令后慢慢腾腾,直到北京城破,辽东铁骑还在距离山海关不远的官道上龟速前行。
“这两人,不提也罢,让镇抚司在诏狱准备两间上好牢房,给吴三桂,刘泽清留着!”
如果说吴三桂是条狗,那么刘泽清连狗都不如。
刘泽清人如其名——留下来,恩泽大清。
刘泽清一生,毫无节操,一会儿降顺军,一会儿降清军,又在南明掺和了一脚。
崇祯十七年,清军入关,大约是因为树敌太多,被诬陷谋反,刘泽清和他的几个侄子一起,于顺治二年在京师菜市口被凌迟处死。
和孔有德一样,刘泽清也是山东人,不得不说,明末清初,山东一地,汉奸辈出,为各省之最。
登州,莱州等地与辽南隔海相望,两地军民多有往来,因此汉奸辈出,其中以耿仲明,孔有德,孙之獬为代表。
当然最有名的还是赫赫有名的曲阜衍圣公孔胤植。
关于衍圣公家族史,需要多说几句,因为朱由检对此人颇有好感,一心想和他好好谈谈。
衍圣公受封于宋至和二年,后来赵家几位皇帝屡次加封,对孔府可谓掏心掏肺,然而靖康之变后,孔府立即派出孔端操向大金表忠心,于是自然受封衍圣公。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处夷狄,不可弃也。”孔夫子这话听起来不错,不过轮到他们自己时,就变成了: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通俗点说就是,谁给我骨头谁就是我主人,管他是人还是畜生。
十三世纪,蒙古人崛起,灭金,在衍圣公孔元用的率领下,孔家审时度势,大义凛然地倒向了蒙古大军,为了向新主子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孔元用亲率族人加入元军,清剿南宋汉人“反贼”,最后被南宋军队打死。
孔元用死后,孔元措一系乘机夺权,孔家内部为了衍圣公称号展开了争夺,持续数代,主要就是关于帽子颜色的大讨论,其中精彩激烈就不累说了。
最后,鞑元仁宗判孔元措一系为正溯,孔元用一系彻底败北。呜乎哀哉!可怜孔元用为忽必烈统一大业流尽了最后一滴狗血,他的后人却惨遭排挤打压,苍天啊!
为了取悦忽必烈,孔府还派出大儒张德辉与元好问等觐见忽必烈,跪请他为“儒教大宗师”。堂堂华夏“圣学”,竟然请得一位双手沾满数千万汉人鲜血的酋首来做大宗师,孔府真正实现了“以德报怨”的最高境界。
虽说不识几个汉字,忽必烈还是愉快地接受了他们的请求,出任“儒教大宗师”。心情大好之下,忽必烈蠲免了孔府和儒户的兵赋,一众儒士弹冠相庆欢呼雀跃。“君子谋道不谋食”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其实孔府平日里就财富六车威震乡里,广大劳苦百姓无不献地献女,为奴为仆,改姓为孔以求沾得衍圣公之圣恩。这蠲免孔府兵赋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当然,钱多不咬手,何况这可是“儒教大宗师”的恩赐啊!
华夏朱明崛起,赶走蒙古人,孔府再度倒戈(几度了?数不清),那朱元璋虽鄙视孔家人品,却也知儒家寨对维护朱家朝廷之妙用,故而续封衍圣公。
要论孔府衍圣公中最具与时俱进顺应大势素质的,莫过于明末孔府衍圣公孔胤植,朱家待他那真是没得说,此公本非嫡传,却不但受封衍圣公,还先后被加太子太保和太子太傅,可谓“君恩如山”。
可李自成一入山东,离曲阜还远,孔府就出朱示,令人供奉大顺国永昌皇帝龙位,并献马献银,跪纳印信
哪晓得这回换主急了点,没几天,大顺军跑了,来了清夷大军,这位三姓衍圣公知错就改,即上《初进表文》,向清廷表忠心,称颂清帝“山河与日月交辉,国祚同乾坤并永”,表示“臣等阙里竖儒,章缝微末,曩承列代殊恩,今庆新朝盛治,瞻学之崇隆,趋跄恐后”。
接着,为响应清政府发布的剃发令,三姓公孔胤植隆重举行了剃发仪式,“恭设香案,宣读圣谕”,令族人剃发。于此同时,清军正在江阴嘉定等地屠戮那些抗拒剃发易服的无数百姓。
再后来,为了避清帝胤模讳,三姓公孔胤植改名孔衍植,再度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