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此时的宋徽宗正坐在自己的书案面前批阅着奏折,然而不知道他看到了什么脸色从始至终都是一片阴沉。
蔡京等人坐在下方,揣摩着宋徽宗的心思。
“真是混账这人难道忘记了今天孙家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下场吗?此时竟然还是抱作一团,敢顶撞朕!”
宋徽宗说的便将自己手中的奏折摔到了地上。在下方的蔡京也是顺势将奏折捡了起来,然后在看到奏折上的内容之后,他便瞬间明白了。
宋徽宗的意思很简单,他想要趁着这样的一个机会把朝廷进行一个大换血,于是就打算将现有的科举制度创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科举考试。
而这样一个想法在露出来之后,瞬间就传遍了整个朝廷。
就算现在孙家被灭门了,整个皇宫之中还是有很多其他家族的那些人,时刻监视着宋徽宗的动向。
所以在宋徽宗有了这样的一个想法之后,其他那些家族便联名上书,对宋徽宗建议不可以改变现有的科举制度。
在奏折之中他们写到现有的科举制度已经延续了几百年,如果现在进行修改的话有违古制。
有违古制这四个字自然是让宋徽宗极为的愤怒。
对于那些勋贵们来说,这次没能叫凌云被彻底打下去,甚至还让他们损失了一个盟友,虽然对于他们整个联盟来说损失巨大但是自己家族的利益并没有受到任何的伤害。
孙家灭亡也就灭亡了,凌云杀不死的那就让他继续活着大不了以后不再对其动歪心思就好了,然而现在竟然宋徽宗想要将整个朝廷进行一波大换血。
这样的一个决定,对于他们这些勋贵们来说,自然是极为恐怖的如果真的让宋徽宗完成了这样的一个举动的话那他们就真的只能看着自己的家族一步步走向衰落。直到所有的权力都掌握在了皇帝的手中,他们在朝廷之上再没有任何的话语权。
他们肯定不能够眼睁睁的看着这样的一幕发生,于是不顾一切的联名上书,也要阻止宋徽宗做出这样一个决定。
“陛下稍安勿躁,现在还不能太过于的急躁,这些勋贵之间必然是排斥这些寒门士子的,但如果大帅您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支持,未必不能定下这件事情。”
蔡京略微思量了一下,对着宋徽宗这样建议道。
听到蔡京所提出的建议宋徽宗的情绪也是略微安定了下来。
“说起来简单,如果他们只是排斥这些寒门士子还好,可是这些该死的家伙,就根本不想要让朕任用寒门士子!”
“这些家伙竟然说,现在我国国力不济,百姓食不果腹,说我现在大力推举科举乃是建造空中楼阁一般,这不就是在骂朕是一个昏君吗?”
宋徽宗想着那一篇奏折里所说的那些话也是越发觉得生气。
“这样下去的话,科举还仍然要掌控在那些人的手中,我大宋寒门士子,永无出头之日!”
听到这话蔡京是陷入了沉思之中,他也没有想到那些勋贵们竟然能够想出这样的借口,不过这样一来也确实是掐住了宋徽宗的命门,没有任何理由继续推行科举这件事情。
现在整个大宋才刚刚经历过一番苦战,在外征战多日之后刚刚回到国内。
自古以来打仗永远是最消耗国力的,经过这样的一战之后,大宋想要恢复国力也是需要一年半载的时间才行,即使是这样,还是有很多地方的居民处在饥荒之中,根本无法解决。
想要继续推行,彻底堵上这些勋贵们的嘴的话,就必须让整个大宋境内没有任何的饥荒。
这样说来,整个中原地区还好,毕竟处于平原地带,风调雨顺的话,百姓的还能安居乐业。可是在那些边界,穷山恶水想要保持温饱,本就是极为困难的一件事情,万一再遇上一些天灾,就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
可是这件事情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十分难的,可是如果不推行科举的话,如何能够让整个大宋的国力更近一步。
能够发掘出更多的人才,自然就更多的方法来解决饥荒这件事情,然而如果没有科举的话,这些人才甚至会永远无法被世人所看见。
所以这就是一个死循环,如果不开科举就没有人才就无法保证国家这些居民能够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然而没有办法解决温饱问题的话,这些勋贵们就会用这样的一个借口强行使科举无法进行改革。
所以必须要能够吸纳更多的人才来为国家效力,这样的话才能够用最快的速度提升整个国家的国力。
所以科举必须要大肆推广。
想着这些,蔡京对着宋徽宗提议道“陛下,这件事情绝对不能够有半分的让步,就算整个朝廷的勋贵联合起来阻止,我大宋也必须要推行这件事情,否则长期以往下去百姓乐的生活将永远无法得到改变。”
“如果有人胆敢阻挠的话,等下可以联合祭酒大人,还有宗泽将军这人在文臣武将之中有学生无数,想必说起话来也有极大的分量!”
听到这话,宋徽宗也是点了点头,确实现在是一个极好的机会,若是错失了的话,不知道何时才能够迎来下一个像今天这样的大好时机。
一想到这里宋徽宗心里也是下定了决心,明天一早必须要在朝堂之上定下此事,如果有人胆干做这个出头鸟阻挠的话他不介意当场杀人。
想在这里宋徽宗立即下令道。
“传令下去,让李刚宗泽等人进宫!”
“诺。”
随着那一名宦官的一声应答,宋徽宗彻底定下了心,这一次他一定要在明天上朝之前,把所有的准备都给做好!
宋徽宗在第一时间就已经传遍了整个京城,在昨天晚上宋徽宗准备的时候,而在那皇宫外的勋贵也是一直准备着,今天早上要让宋徽宗把这个命令给收回去。
然而面对满朝的文武百官同时反对的一件事情,就算是宋徽宗也不可能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看法,而他们就是要用这种效果逼迫宋徽宗无法重新推行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