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王浩把路推平了,我他么无路可走了啊!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半拓扑微观形态研究组中,包括林伯涵、比尔卡尔,也包括罗大勇,几个人一起研究的过程中,都已经‘习惯’了自己是个天才。
    他们每个人都感觉,总是能冒出一些很好的想法。
    当然,他们认为最天才的还是王浩,因为王浩把握住了大方向,对研究的把控能力非常强,就一直引导他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另外,在研究的过程中,王浩总是给人一种智珠在握、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哪怕他们有了新的想法,王浩也能够第一时间理解,甚至比他们思考的还要透彻。
    他们都觉得是因为和‘顶级天才’,也就是王浩一起做研究,才会让他们感觉自己很天才。
    实际上,一切都是《科研的回馈》带来的效果。
    《科研的馈赠》确实是很好的能力,到现在来说,《科研的馈赠》效果要比《教学的馈赠》强出不少,发挥的效果也更好一些。
    这主要是因为研究的难度太高、门槛太高。
    《教学的馈赠》带来的大多是对知识基础的理解,却不能带来太多的灵感和想法。
    《科研的馈赠》则是偏重于灵感内容,而高难度的研究,往往最需要的就是灵感。
    不知不觉中,《科研的馈赠》效果也有了提升--
    【《科研的馈赠》(等级二),当你和其他人一起专注于某项研究时,你的讲解会提升其他人六倍的灵感获取,同时,其他人对于灵感的正确理解和思考,会百分之百回馈于你。】
    【能力提升任务,第二阶段,参与并完成四十种实验研究。】
    《科研的馈赠》能力,原来的效果是‘提升四倍灵感获取’,而现在则变成了‘六倍’,效果自然是有了很大的加强。
    在能力获得提升的同时,能开启的任务数量也增加了一个,也就是‘任务五’。
    ‘任务五’,来的刚刚好。
    现在系统任务界面已经有了四个任务--
    任务一,扬-米尔斯方程的研究,难度s+。
    任务二,则是半拓扑与代数表达,也就是弱化霍奇猜想,难度s。
    任务三,湮灭理论的数学构造,难度s+。
    任务四,则是ca005半拓扑微观形态的构造,难度s。
    以上四个任务有两个都是s+级的难度,有两个则是s级的难度,s级的难度的研究是可以完成的,但也需要不短的时间,s+级难度则是很需要时间和运气。
    现在能多出一个空白的任务五,也不会在需要建立新任务时,尴尬的发现没有了空缺。
    “只是研究的难度都太高了,好在每个人都很天才……”
    王浩思考着。
    《科研的馈赠》效果确实很不错,但前提是合作对象非常优秀,才能够在研究的过程中产生灵感,像是一些学者做研究根本没有灵感,别说是增加六倍了,即便是增加六百倍,也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在面对跨学科、难度极高的研究时,还是和一些天才一起做研究速度比较快,效果也要比自己闷头做研究好太多了。
    这就是合作研究的好处。
    当到了最顶级研究的程度时,普通学生就很难再提供灵感类的进展了,因为研究的门槛实在太高,一般的学者都根本弄不懂,达不到研究的门槛。
    单单是研究所需要的基础,就可以刷掉大部分学者,更不用说普通学生。
    甚至说,在研究的过程中,有些内容就连他们自己都搞不懂。
    这主要是因为研究跨越了学科,半拓扑的代数表达包含了拓扑学、代数几何,还有复杂性理论研究,也包括复杂几何学,基础还是原来的半拓扑构造。
    如此多的高深学科内容放在一起,偏重于某个方向的研究时,就只有单方向的学者才能弄明白。
    王浩是特殊的那一个。
    不管研究到底有多么的深入,难度究竟有多么高,也只有他自己才能从头到尾把所有内容都弄明白,所以他才是最核心的人物。
    在林伯涵提出了有效想法后,几人就开始进行了下一步的研究,他们已经找到了明确方向,研究的过程中也纷纷发表看法,“我们是以特例的表达,展开做整个半拓扑表达内容的研究,就必须要给所有的特例表达做总结。”
    “特例表达涵盖的范围越多越好。”
    “分析需要详细的逻辑分析,所研究出的方法,也肯定有逻辑分析内容……”
    “难度很高,我认为也可以从半拓扑和拓扑的区别上入手……”
    “……”
    每个人都在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也耐心的做补充研究。
    他们所研究的是半拓扑表达的通用公式。
    通用公式是总结起来肯定是非常复杂的,而符合通用公式的半拓扑结构就可以通过求解和分析,找出其去对应的代数表达方法。
    就像是林伯涵说的,并不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