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4章 坑深361米,大结局(终)三更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很多时候,这世界都是矛盾的。
    人是命运的主宰者,可人又从来左右不了命运。
    希望、失望、得到、失去,生存、死亡……
    这些逻辑间的关系,亘古难解,也令人难以猜测得透。
    但有一点,时间对人是公平的。
    不论好的、坏的,都会过去,哪怕最黑暗的日子,与它相连接的,也是光明。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残冬一过,初春就到了,那一场硝烟弥漫的战争,那一个除夕之夜的天翻地覆,虽然没有从人们的记忆里彻底抹去,可时间的良药可以治愈一切的伤口,也可以让人渐渐淡忘掉亡国之痛。
    北勐举兵南下,历时三载,灭了南荣,统一天下,是史诗一般可歌可泣的大事。
    但一半寥落,一半兴。有人得意,总有人失意。
    南荣灭亡的同年,正月十五,天下万家闹元宵的节日里,萧乾发布大皇帝诏书,晓谕四海,将有偏居北方之义的“北勐”国号改为“大狄”,改“元正四年”为“宣正元年”,以大狄为国号,正式记年。
    与诏书同期颁布的,还有对南征功臣的封官加爵以及……对墨九的正式册封。
    宣正元年二月,大狄朝第一任皇后墨九,赐号为元昭。
    元为初,为始,为一,昭意为光明。元昭,象征了萧乾对墨九所有不忘初心的美好期待。
    宣正元年三月,大狄朝开始对庞大帝国的行政区域进行重新规划,正式建立行省制。
    宣正元年五月,对于大狄朝国都一事,历经数月讨论,萧乾最终听从了墨九的建议,拟诏将燕京改回珒时旧名中都,开始做皇都筹建准备。
    对于墨九坚持建都燕京的想法,大多数人是不理解的。
    尤其江南水乡养出来的南臣,更是无法接受将京都搬去北方——
    就连萧乾也不知道,墨九为何对此如此执意。
    当然,他们更加不会知道,燕京在后来还有一个响当当的称呼,叫——北京。
    知道的人,已经不在了。但这是一份属于墨九的情怀,加上萧乾参考了她提出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点建都燕京的好处之后,虽说总觉得这些都不是她最真实的想法,可还是觉得很有意义,于是拍板定下了燕京。
    至此,北勐与南荣,这两个相爱相杀了若干年的国家,都同样沦为了历史,定格成了漫长历史画卷中一副副壮丽的图画。
    崭新的大狄国,如新生的婴儿,为天下苍生带来了崭新的希望。
    对于南荣人来说,这个结果似乎更加喜闻乐见。
    至少这样他们可以安慰自己,这叫南北统一,不叫被敌人占领。
    ……
    幽幽晨钟,沉沉暮鼓。
    一个王朝的兴起,背后必是另一个王朝的灭亡。
    不管宋熹身前如何,如今萧乾重建大狄朝,对前朝的事情,也得有一个盖棺定论的交代。
    在耗时差不多一年左右,景昌皇帝宋熹的帝陵终于竣工。
    如此折腾一番,又是一年过去了。
    宣正二年正月刚过,萧乾就在临安府为宋熹准备了一场盛大的葬礼。
    一应礼仪,比照帝王。
    盛世之下,此举赢得了赞誉,也为了去墨九的一桩心事。
    二月二,龙抬头,阳光渐暖,春风拂面。这一日,天儿未亮,悲切高昂的丧钟便声声撞响,惊起天空鸦雀无数,也引来临安府自发送葬的百姓,人群挤满了长街,一列列身着缟素的士兵列队从中而过,隆重而华贵的棺椁被推出城门,礼仪队长声吹奏着哀乐,从城门出,慢慢扶灵而去,前往景昌帝陵。
    “大狄朝震北大将军古璃阳,率禁军将领三百人凭吊景昌皇帝大丧!”
    “大狄朝中书令薛昉,率中书省全体同僚,凭吊景昌皇帝大丧!”
    “大狄朝右丞相赵声东,率文武官员一百二十五人,率凭吊景昌皇帝大丧!”
    “大狄朝左丞相……”
    “大狄朝枢密使……”
    一个又一个唱名,浑厚有力,传入云霄,激起气浪滔天,也高高扬起了城墙上飘飞的纛旗。
    ——纛旗下方,墨九轻柔黑亮的发丝。
    东寂出殡了。
    哪怕时隔一年之久,她还有一种不确定。
    做梦一样,似乎那个人并没有死,还在遥远的某个地方,或算计着她,或想念着她……
    望着长长的送葬队伍,城楼上的她衣衫在飘,头发在飞,身体却一动不动。
    “阿九……”
    听得萧乾的声音,墨九微微侧眸,动了动嘴皮。
    “你来了?”
    “嗯。”萧乾慢慢过来,亲手为她裹上一件风氅,这才一叹,“你啊!城楼上风大,你也不多穿些。”
    “我知道啦。”墨九浑不在意的朝他一笑,又抬手抚了抚他的肩膀,“你也是,这么忙,还要顾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