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四章进军地产,匆匆一年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P>
    “收购大公司有收购大公司到好处,收购小公司也有收购小公司的便利。</P>
    你对地产行业懂吗,你不懂,我也不懂,贸然收购一家大公司,指不定要被那些老狐狸耍成什么样呢。</P>
    这家公司虽小,但是我对它的创始人还算比较了解,属于那种老实本分的人。收购它最起码不会有那么多地雷。老话说的好饭要一口一口吃,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P>
    小心无大错,粗心铸大过。初入地产行业还是谨慎一点好,等到熟悉了地产行业到游戏规则后再张开血盆大口不迟。</P>
    “你是大佬,你说了算。”</P>
    虽然雷诚觉得在香港没人敢坑自己,但是既然白振华这么说了,那就按他说的做就行了。</P>
    在经过一天一夜的思想斗争后,再加上娄小娥低三下四劝说,娄半城终于决定接受白振华盯着注资。哪怕这会让他丧失辛苦建立公司的控制权。但是这也好过把自己到女儿嫁给一个老头子。而且娄半城之所以犹豫并不单单只是因为控制权,他只是不想再体会一次失去亲手创办企业的痛苦。</P>
    接手了娄家的地产公司后,白振华第一件事就是买地。</P>
    香港的地价说起也挺有意思的,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或者是一个邪门的规律,都是上涨五年左右,下跌两三年,一次波动刚好八年,每一次都是这样。</P>
    到目前为止香港地价和楼市一共涨了四次。第一轮暴涨约在1946到1950年,主要是刚需增长。因为香港在二战时被日本攻占,建筑受损非常严重,住宅供应量不足;另一方面,战后香港经济社会复苏,人口大增,人多房少,供不应求,以致房价、租金和地价全部暴涨。</P>
    到了1950年,因为朝鲜战争爆发,西方国家对内地实行制裁,香港转口贸易萧条,房地产市场受到影响,开始下跌。算下来到第二轮上涨正好是八年。</P>
    第二轮上涨是在1953到1957年。朝鲜战争结束,香港经济发展环境变好,开始向工业化转型,同时霍大亨首创的房地产分层购买和分期付款模式遭到大力推广,楼市趋于活跃,直到1958年政府开始管制炒房的行为,房地产价格再次大跌</P>
    第三轮上涨是在1960年到1965年,香港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市场繁荣。1956至1966年是香港工业化发展最快的时期,香港从转口港向工业化快速转型,1959</P>
    年,香港出口贸易中心港产品的比重已上升到70%。</P>
    进入60年代,香港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大增,购买力增强,房地产刚需强劲,同时国外资金大规模进入,香港楼市重新繁荣。当时香港银行间竞争激烈,大量贷款被投到房地产行业账面呆账坏账增多,银行流动性下降,根基不稳。</P>
    在谣言等外部因素影响下,隐患终于全面爆发,香港发生银行信用危机。港英政府开始致力于银行监管,1964年出台条例要求每家银行至少保证流动资金比例为25%,投资于股票和房地产的资金不能超过股本加储蓄积累的25%。</P>
    但是该条例并没能遏制住恶化的金融环境,反而使得香港银行业在1965年爆发了更为激烈的危机。随后,银行紧缩信贷,楼市需求萎缩,房价再次开始暴跌,许多地产公司倒闭,出现大量烂尾楼。加之1967年又爆发了反英抗暴的政治运动,资金外流,地价当年又跌了50%,政府卖地收入仅为高峰期的18%。</P>
    第四轮上涨就是白振华现在所处的这个时期了从1968年政局稳定后,香港经济开始复苏,房价和地价也紧跟着开始复苏,就拿白振华盖别墅到这块地皮来说,买的时候大概是七十块钱一尺,十尺合一平米,总共花了一百四十万,到了现在已经翻了一番。</P>
    这还不是最夸张的,最夸张的是商业区的地价,今年六月份港英政府把中环填海区的“地王”拍卖。这块土地面积约5000平米,拍卖底价5300万港元,共吸引了18个财团竞投。最终有英资置地出价2亿5800万港元买得,合一平米五万块钱够普通人买一套住宅了。</P>
    当然了白振华点的别墅和商业区都是富贵之地地价上涨的到自然要快高一点,不过其它地方虽然没有浅水湾长的这么夸张,但是地价也都在一百块钱一尺。</P>
    虽然白振华的想法很好,但是现实却很残酷,香港作为殖民地土地基本上都掌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