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7倭国变局前夕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话想到了倭国国王。
    不过不是很确定,所以魏广德开口问道:“你的意思是”
    “传播织田信长要取而代之的谣言,让倭国国王担心其篡位,拾掇他向我大明求援。”
    刘守有马上说道。
    “我记得之前的情报说,织田信长一直都是支持倭国国王的,虽然他才是掌握权力的人,有点狭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
    魏广德缓慢开口道,同时脑海里也在飞速思考推演倭国之后的局势。
    “可曹丞相的后人,终究还是反了。”
    刘守有却马上说了句,随即又补充道:“《三国演义》已经流传到了倭国,据说很多大名都有看过。
    我这边想办法查查,倭国国王是否也看,若是看了最好,若是没看过,我就弄一本过去。”
    “呵呵呵”
    魏广德听完,当即发出一声爽朗的笑声,点点头,说道:“不错,你的这个想法很有意思。
    去做吧,如果能弄到倭国国王的求援书信,我大明出兵倭国就再无半点阻碍。”
    中国的名著,其实随着中国商人四处贸易,早就流传开来。
    毕竟在船上动辄数月的生活,没有书看日子就更难打发了。
    《三国演义》、《西游记》这类书籍,早早的就随着商人出现在藩国权贵的案头。
    据记载,倭国最早提及《三国演义》的记载,出现在江户时代初期,也就是1604年的日本儒学学者林罗山在《罗山先生诗集》中。
    而林罗山看书的时间,必然早于这个时间,也就是万历三十二年以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507倭国变局前夕(第2/2页)
    而且他们看到的书,肯定是从中国流出的印刷版。
    因为倭国最早刊印的《三国演义》,是1692年出版了京都湖南文山的翻译本《通俗三国志》。
    其实,倭国上层人士大多能够使用汉语和汉字熟练交流和书写,所以国内这个时期大量书籍也随着商人流向倭国。
    这点,魏广德并不清楚。
    毕竟,他能够指导下面人主要进行哪些方面的贸易,禁止哪些方面的交易,却不可能面面俱到。
    而且,只要不涉及技术的书籍,单就是文学著作,魏广德也真没有理由拒绝交流。
    其实就算魏广德真禁止向倭国出售书籍,那只会提高书籍出售的价格。
    毕竟奇货可居,朝廷禁止的交易,不仅不会真正断绝交易,反而会给奸商走私提价创造条件。
    大明的书籍,在倭国价格可是价比黄金。
    “现在和倭国的联系,大概是多长时间?”
    魏广德忽然问道。
    眼看着出兵在即,对倭国国内情报的需求可就变得急切起来,过去那种一年都收不到三次消息的环境,肯定不行。
    “魏阁老,我们利用商船和水师巡海船只,现在大约每两个月就可以传递一次消息。”
    刘守有其实对倭国情况的传递已经很满意,都赶上草原那边了。
    当然,草原那边有紧急消息可以随时传递出来,而倭国那边则稍微麻烦些。
    不过就算如此,锦衣卫已经打通了倭国和朝鲜那边的传递途径,过去他们利用琉球国进入倭国。
    现在逐步站稳脚跟后,又发现还是朝鲜的交通位置更好,所以许多情报都是通过海路传递到釜山,然后走陆路传递到一个叫仁川的小渔村,用那里的渔船送到大明辽东。
    最后一步,则是用胶东半岛东海水师的蜈蚣船,快速传递到天津上岸抵京。
    这条路线如果加急,从情报发出到锦衣卫收知,前后可以控制在二十天左右,是最快捷的传递通道。
    “最好建立稳定的传递通道,一月一递最好。”
    尽管传递时间从半年压缩到两月,但魏广德依旧觉得太慢。
    “卑职明白,回去就安排增加传递次数。”
    刘守有不会说他们已经掌握了更快的方式,那只会让魏广德这些官老爷不断加码,反正先答应,又不是做不到。
    信不信,只要他说二十多天就可以把倭国情报传递回来,魏广德不仅不会满意,还会要求在半月来完成情报传递。
    现在魏阁老的要求做到了,其他就和他关系不大了。
    这也是刘守有这些年来为官的心得,绝对不能把锦衣卫底牌尽出,让上面人清楚,先说困难,然后顺利完成,才能给自己加分。
    等刘守有告辞离开后,魏广德马上写了张条子,把倭国近期可能生变的猜测写上,也把他和刘守有之间考虑的事儿也简单说了下,然后就是装进信封封好,还在封口盖上自己的私人印章。
    他阁老的关防,在这样的字条上使用太不恭敬,魏广德当然不会使用。
    “芦布。”
    对着门外喊了声。
    很快,芦布的身影就出现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