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殷大人的奏报大家都看过了,接下来就是礼部和工部要密切协作,保证此次受邀各国使团在观礼期间的住宿。
先前我和首辅大人刚从慈庆宫出来,宫里要求礼部尽快完成陛下大婚的议程,送交宫里审阅。”
内阁魏广德值房,召集来的有关各部和光禄寺寺卿都聚在这里,包括养病的谭纶也来到这里。
“工部,人手可准备充足,如果可以,年前尽量安排人开始修缮。
礼部,之前商议的会同馆扩建,眼下年前最好定下来。
此事,你们二部要做好协调,务必不出岔子。”
魏广德看向潘晟和江治说道。
早前礼部就有个被选方案,那就是如果外国使团不多,则沿用会同馆旧馆修缮即可。
若是外过使团过多,那就扩建会同馆,划出四夷馆的部分院子扩建改造,甚至整体搬迁四夷馆。
明代,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国家间朝贡、贸易往来,需要大量的翻译人员。
为了培养翻译人材,明朝专门设置了四夷馆。
四夷馆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为培养翻译人材而官方设立的专门机构,主要负责翻译朝贡国家往来文书,并教习周边民族、国家的语言文字。
而中国古代都城,为了便于迎接各国使团,皆设有朝廷接待宾客的机构。
汉以后的鸿胪寺,即专司其职的衙署,至元代方改为隶属礼部的会同馆。
明清仍设鸿胪寺,但其职责为专司朝仪班位,不再管理接待事务,只是会同馆的主管官员会加鸿胪寺少卿衔。
会同馆是明朝时期专门负责招待朝贡使者的邮传机构,初时隶属于兵部管理,主要负责使节入京后的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
随着明朝国力的提升和对外交流的增强,会同馆的管理压力也逐渐增大,礼部也参与到了会同馆的管理中,但兵部仍保留了部分管理权。
直到嘉靖十年,明世宗下令会同馆的一切事务均由礼部管理,兵部的权力被剥夺。
四夷馆,魏广德早就下令从江南沿海挑选精通葡文及各国语言的翻译,实际上四夷馆里的官员或者说翻译,大多只熟悉文字而不善口语交流。
魏广德注意到这点,也是因为他也就会那么几句英语的缘故。
所以,专门责成礼部认真核实四夷馆官员的交流水平。
在确定大多只会文字翻译的情况下,自然就只能从外部招募翻译人员,尤其要求口语熟练。
不过这其实也不难,毕竟江南沿海多年接待海外商人,熟悉口语交流之人不在少数,只不过需要锦衣卫对其身份进行审核。
“此次观礼使团为数众多,为了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四夷馆全部并入会同馆,礼部会尽快在京城另外安排院子供四夷馆使用。”
潘晟开口说道。
“嗯,甚好,工部,人手可还充足?”
魏广德点头,随即看向江治。
“工部会在年前召回匠人,完成各地修缮方案,保证不会耽搁陛下大婚之事。”
江治马上回答道。
大明朝除了数得着的能工巧匠外,其他工匠大多轮班到京城服役。
不过为了保证万历皇帝大婚对土木工程的需要,年中时就已经向各地征发匠人赴京。
只不过已经确定的人选,初时要求年后出发赶到京城。
那时候毕竟不确定殷正茂使团返回的时间,所以定下员额但为召集。
如今看来,还是得在年前叫他们出发赶赴京城。
大明,真的不缺能工巧匠,只要准备充足,就算几万,十几万匠户也能召集齐备。
“光禄寺应该没有问题吧?”
魏广德很满意江治的表态,马上看向光禄寺卿贾三近,笑道:“德修早年提督过四夷馆,想来对此不会陌生才是。
到时候光禄寺要和礼部、会同馆多多协调,务必不出岔子。”
“魏阁老放心,下官会认真办差,绝不对在使团饮食上出问题。”
贾三近马上说道。
万历三年,贾三近就以鸿胪寺少卿身份提督四夷馆,所以对于明朝的外事活动还是有所了解。
去岁京察考评为优,升一级转迁光禄寺卿,正三品。
“张尚书,张司徒,对于相关工程,户部要按时审核,银子该支就支了,千万别卡在这里。
魏广德逐一点名,一个衙门一个衙门落实责任。
前面都是花钱的,其实只要有银子,不怕事儿办不好。
于是,所有问题最后都归结到了户部头上。
张学颜上午才从首辅值房出来,自然知道户部要全力保证陛下大婚的一应开销,所以一口答应下来。
这时候说任何托词都只会被唾弃,就连都察院也会觉得是多事。
至于说户部到底有没有银子,别人不会管。
不过好在从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