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3布置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其实不怪魏广德无知,虽然印度和中国相邻,但是记载却不多,记入史书最早是在东汉。
    《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张骞传》里都有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时,在今大夏国市场上发现蜀郡生产的蜀布和竹杖,就问当地人这些东西从哪里来,得到的回答是来自身毒。
    张骞回来后,将此事向汉武帝作了报告,并被记入《汉书》中。
    大夏国,就是现在阿富汗地区,而蜀布和竹杖均来自巴蜀。
    要知道,那时候巴蜀可不在丝绸之路上,自然没有途径向西域出售这类产品。
    而当地人所说的身毒,显然就是一个位于中国西南不远的王国。
    据说,当时张骞做出了这样的分析。
    “以我推测的地理方位看,大夏离汉朝一万二千里,在西南边。
    现在身毒又在大夏东南几千里,有蜀地的东西,这就表明身毒大概离蜀地不远了。
    现在出使大夏,要经过羌人居住的地方,路不好走,羌人讨厌我们。
    稍微往北,就会被匈奴抓获。
    从蜀地去,该会是直路,又没有干扰。’
    汉武帝听后,非常高兴,认为张骞的话很对。
    于是有了张骞通西南,想要找到一条通过中国大西南与身毒国及世界做生意,进行交流的“太平路”。
    张骞的连通在今云南中部及东部地区的滇国停留了下来,虽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对汉帝国的西南开发有很大贡献,基本上完成了汉帝国对西南地区的开拓。
    后来,这条路在中国的史籍里很少提及,原因是汉帝国已经开通经由今河西走廊、新疆至中亚及其以远的丝绸之路,把世界的东方和西方连接了起来。
    若再去开通由身毒国去西方世界的道路,已经没有多少意义。
    唐朝时,唐王派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一行30人出使天竺,当时史书记载四天竺国王多派使者带着财物来,准备与王玄策一起到唐朝朝贡。
    《唐会要》记载,天竺,即汉之身毒,或云摩,或云婆罗门。
    地在葱岭之南,去月氐东南数千里,地方三万余里。
    其中分为五:南天竺,南际大海;北天竺,北距雪山,四周有山为壁,南面一谷,通为国门;东天竺,东际大海,与扶南连,但隔小海而已;西天竺,与?宾波斯相接。中天竺,据四天竺之间。
    国并有王,俱以天竺为名。
    隋炀帝志通西域,诸国多至,惟天竺不通。
    武德中,国大乱,王尸罗逸多勒兵,象不解鞍,士不释甲,六载而四天竺之君,皆北面以臣之。
    从这段话里,人们可以看到很多信息,首先是当时印度亦是四分五裂的状态,东、南、西、中皆臣服于北。
    其次是,北天竺的领地也没有越过喜马拉雅山脉,“葱岭之南”与“北距雪山,四周有山为壁,”已经是非常清晰的地理概念。
    而在历史上,与中国人发生关系或者有更多联系的只是北天竺。
    或许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人已经以为天竺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由北天竺进行统一管理。
    而现在,魏广德看到殷正茂所做印度半岛的介绍,也才知道南印度居然是多山地区,有多个互不统属的王国存在。
    实际上,后世国人知道印度情况也是不多,只以为印度拥有的广袤土地都是种植良田,殊不知印度其实只有北部印度的恒河平原和西北部的印度河平原才是适宜耕种之地,其他地方大部分都是高原和山地。
    到了后世,这里也是印度棉花的主要产地。
    不过从殷正茂所画印度地图简要里,南印度山形标志明显,让魏广德一看就懂。
    这也是明朝对地图有诸多统一标志有关,如此才能让使用者一目了然。
    “走吧,这份文书还是请叔大兄看看,让他知道使团的成果。”
    魏广德起身,拿着那份文书,带头又回到首辅值房。
    张居正刚坐下准备处理公务,一般来说商量好政务,需要一点时间静心,才能继续处理其他公务。
    没想到,刚刚调整好心态,魏广德又带着曾省吾到了值房。
    引他们坐下,魏广德就把文书直接交到张居正手中。
    “这是缅甸发挥快报,殷正茂殷大人已经带着西洋诸国使者到了缅甸,算算时间现在应该已经到了旧港。
    依我看,年后,朝廷所有决策都要开始围绕陛下大婚开始准备了。”
    “嗯,我看看。”
    张居正接过文书快速浏览,后面的地图他不感兴趣,但是对来了如此多国使团还是很高兴。
    万国来朝,那是只有盛唐和明初才有的风景,没想到马上就能在他手中重现。
    “养实计划不错,从旧港再到吕宋,然后去广州,会和壕镜葡人一起北上。”
    张居正感叹道。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