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6辽东军情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就会被胜利方部族吞并,成为他们的一员。
    不过,现在面对的是大明,其实对面的人也是心有揣,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戚继光当然不会对他们做什么,屠杀老弱妇孺,他戚继光还做不出来。
    对身后一员参将道:“祁光祖,你带步营,押解这些人返回义州,暂时安置起来。
    “大帅,我.....”
    祁光祖急忙喊道,显然不想接这趟差事儿。
    不过戚继光可不会听他的,直接打断道:“军令如山,你想抗命吗?”
    “末将得令。”
    犹豫片刻,祁光祖终于拱手接令。
    “马上带人去接收部落,打扫战场,其他各部尽快整队,就在这里扎营休息,明日北上。”
    戚继光马上连续下达命令,显然也是不想在这里多耽搁。
    扎营后,他还要先给辽东巡抚那边送去消息,然后李巡抚那里自然会有战报送到京城去。
    各路得令的将官纷纷打马而走,戚继光看着祁光祖的背影叹了口气。
    留下祁光祖,是出发前两天李巡抚私底下给他打的招呼,他之前在大同做巡抚,和祁家有些交往。
    至于这祁光祖,就是蔚州祁家祁勉这一脉的人,其实严格说起来他是祁家祁勋这支的人,是过继给祁勉的,因为祁勉是祁家这一支第一个战殁之人,而他的继子也和他一样。
    好吧,那都是嘉靖年间的事儿了,为了不让这一房没有香火,于是祁光祖就被过继到祁勉这一支。
    元明交替之际,明朝继承了元朝的很多制度,它虽然是中央集权制,但同时保存着若干封建制度的特征。
    朱元璋在外诸将不太信任,所以不断限制与削弱高级将领的权力。
    同时,他又陆续分封自己的儿子们到边塞重镇及内地各个城市为藩王,特别是在北方边境数千里的防线上设立了辽、宁、燕等九王,驻军于要冲之地,统领诸将,世袭镇守。
    朱元璋分封诸子的做法,表明他试图将兵权从军事贵族的手中转移向宗室诸王。
    朱元璋之孙建文帝在位时试图削藩,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发动靖难成功。
    朱棣在位期间秉承建文帝的政策,派亲信将领到边塞要地统军,废止各地藩王领兵出征之权,使坐镇一方的藩王沦为了地主。
    因此,也使兵权再一次从宗室诸王的手中转移到了军事贵族手里。
    军事贵族与高级将领们重新掌握了边陲要地的军权后,很快便发展成为世代镇守边塞的军功集团,也就是俗称的将门。
    当然,这些将门和开国时期那些名将大多没有直接关系,虽然背后或许有这些勋贵的影子。
    是的,开国名将虽然曾守卫过边镇,但后来都纷纷调回中央,依仗功勋成为大明的勋贵。
    而明朝的将门,此时多为调往边镇的军户发展而来,他们或为百户,镇抚,甚至还有小校。
    通过积攒军功,逐渐成长为低级军官,直至成为高级军官。
    姜氏将门9人中只有1人为参将,有3位副总兵,5位总兵,五代人中都有总兵。
    将门规模最大的王威家族,初步统计三代出11位总兵,4位副总兵,3人被封为太子少保。
    此外还有杜氏将门6人中,出了5位总兵,三代4人获封赠左、右都督,其中杜桐、杜文焕、杜弘域都被封为右都督,杜松被赠左都督,一门宠盛。
    尤氏将门9人中有6位总兵,尤世威被封为左都督,正一品,尤继先加太子少保,尤世禄加太子太师,两人为从一品。
    萧氏将门7人中6人官居副总兵及以上,均为正二品及以上。
    这祁家也类似,这个家族的第一代叫祁小公,是元朝末年的云州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人。
    洪武初年北伐,山西尽入大明版图,这位小公在洪武五年才被充入明军,从此成了明朝军户,编入大同守御千户所。
    两年后调入蔚州卫后所,服役32年之后即永乐二年因为年老,由他的儿子祁友接班。
    祁友从军只两年,在永乐四年因为从征干滩河,立有军功,于是晋升小旗。
    在永乐二十一年友之子祁能因为跟随守备朱谦出击巡哨有功,所以被授予总旗。
    之后祁家由祁能、祁升、祁岳先后从军,历经成化、弘治、正德三朝,祁家子弟逐渐从总旗升职副千户,守备,成为朝廷在北部边镇的中级军官。
    到了嘉靖朝,因为新河、王保等地打了几个胜仗,祁岳在嘉靖五年获赐诰封三代的诰命,自己是正三品散阶昭勇将军,妻子孙氏封淑人;爷爷祁能,父亲祁升被赠予昭勇将军,奶奶张氏赠淑人,妈妈王氏封太淑人。
    至此,祁家将门终于开始形成。
    嘉靖九年,祁岳晋升宣府左参将,成了马营、独石守备,这是杨洪早年发迹的职位,大明宣府北路最重要的军事岗位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