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9讨伐不臣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魏广德只是深深看了眼张四维,乾清宫里的消息,他也有自己的渠道,自然知道这两日陛下的异常反应。
    不过到这个时候,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否则对他的影响也是极大的。
    要说魏广德心里不紧张,那是扯淡。
    这个时代的战争和后世不同,靠的还是装备精良、训练严格的军队,还有充足的粮草。
    魏广德自认为已经满足了一切,动用权利给东征大军准备了大量火器。
    这样的军队别说对付倭国,就算是拉到欧罗巴去,那也是一等一的强军。
    至于军队的训练,不是他所常,但有戚继光、俞大猷看着,想来不会出岔子。
    如果,时间再拖延下去,这两位都老了,此事交到其他的将领手里,魏广德会更感觉不放心。
    如此,肘腋之患将延续到后世,说不定什么时候又出现甲午之祸。
    这段时间,魏广德也翻看了一些古籍,并非只看那《金瓶梅》,只看了两遍就放下了。
    对倭国的认识就是,这就是一个只要被征服才会真正臣服的民族,只承认强者的地位。
    盛唐时期的天可汗,那也是实实在在的战绩支撑,当时的唐军战力之彪悍,除了打不过吐蕃,周边再无敌手。
    其实打不过吐蕃对也不对,主要还是中原之人实在不能适应青藏高原的海拔,除非舍得耗费钱粮,一点点让大军往上磨,用几年时间让唐军适应在高海拔地区作战,方有取胜的机会。
    倭国,就是让唐军打服了,这才臣服大唐。
    这次,只要能复制白江口之战,就应该能让倭国彻底拜服。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大明依旧称呼其为倭国,而倭国自身已经自称日本。
    实际上,倭国之名是东汉光武帝赐名。
    《说文解字》中,“倭”字作“顺儿,从人,委声”之意,主意即顺从的,倭国就可以解释为“顺从的国家”。
    此外,“倭”字还有猥琐矮小的意思,这简直就是一个贬义词。
    倭”这个称号最早出现于《论衡》中,“成王之时,越常献雉,倭人贡畅”,这就说明,早在西周时期,倭国就是周朝的朝贡国之一。
    只不过大海阻隔,两边往来并不频繁。
    《后汉书》中有记载,东汉光武帝赐予倭奴国国王一枚金印,上刻“汉倭奴国王”五字。
    而在隋朝时期,倭国就有意改名,《隋书?东夷传》中曾记载:隋炀帝大业三年期间,倭国国王多利思比孤派出使者前去隋朝,上书“日出处天子致书没处天子无恙”等等。
    这样的文字,自然让隋炀帝大怒,对鸿胪寺卿说:“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
    可见,和中原王朝打交道久了,倭国高层也懂点汉语,可能觉得老是倭国倭国的叫法,这国名实在有辱斯文高雅,于是想更改国号,于是“日本”二字呼之欲出。
    白江口之战,万余唐军以百余艘战船击败倭国四万大军,千艘战船后,倭国再次选择臣服大唐。
    于是在唐高宗李治咸亨元年,即公元670年,倭国派遣使者祝贺大唐帝国灭了高句丽,趁机又说讨厌“倭国”这个国名,想将国名更改为“日本”,希望得到大唐帝国的批准。
    但当时大唐王朝没有承认,倭国内也就仍是沿用“倭”这一称谓。
    后来的郭务?出使倭国,国书中依然是“大唐皇帝敬问倭王云云”的字眼,根本不把倭国改名当回事。
    直到武则天时期,当时主政的武周皇帝才承认了倭国改名为“日本国”的行为。
    只不过武则天特殊身份,其实之后中原王朝依旧沿用倭国对其称呼,并没有真正改过来。
    至于什么时候中国人开始用“日本”来称呼其国,其实不用想也知道。
    内阁里,魏广德等张四维把话说完后,这才悠悠道:“既然子维有异议,不如随我一道前往乾清宫,道明本意,一切由陛下圣裁。”
    张四维闻言,略微思索便点头答应。
    “汝默,你我意见一致,就先留在内阁处理事务。
    今日兵部奏疏上来,也不知道会不会有各部官员到来相问,你就在内阁应对一下。”
    魏广德对申时行说道。
    申时行拱拱手,微微低头表示认可。
    随即,魏广德和张四维带着兵部奏疏直接去了乾清宫。
    乾清宫大殿里,万历皇帝召见了两位阁老。
    行礼后,万历皇帝赐座,而魏广德已经拿出兵部奏疏递了上去。
    “兹事体大,臣等不敢擅断,特来觐见陛下。”
    魏广德躬身道。
    “魏师傅请坐,朕先看看兵部奏疏。”
    万历皇帝知道归知道,终归还没有下旨,所以一切都还有变数,这些天的坐立难安也缘由此。
    等了半盏茶时间,万历皇帝已经看完兵部奏疏,脸上愤色明显,显然是被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