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次就不敢再来,有些人来了十次仍泪流不止。但所有人都说,走出忆廊那一刻,脚步轻了些。
某日午后,一名陌生女子悄然来访。她穿着素净布裙,面容憔悴,眼神却异常清明。她找到林泽,递上一封信。
信是那位曾焚烧《人间证词》的讲师写的。她在信中说,自己清醒后才知道体内药物来源??竟是“安心坊”的一次“免费心理疗愈”。她本以为那是解脱,没想到却是更深的囚笼。如今她躲藏在北方边境小镇,靠替人缝补衣物维生,每日惶恐不安,生怕哪天又被“治愈”。
“她说,请你们不要原谅她。”女子低声说,“她说,她的背叛不是因为软弱,而是因为她也曾相信过那种虚假的安宁。”
林泽读完信,久久未语。最后他取出《试错录》第七卷,在那篇忏悔书旁添了一段批注:
>“她曾迷失于温柔的谎言,正如我们每个人都曾在某个时刻选择闭眼。但她最终睁开了,哪怕代价是自我否定。这样的醒悟,比从未犯错更接近真实。”
他将信收好,交还女子:“替我告诉她,忆廊的大门永远开着。无论她何时回来,我们都等她讲完剩下的故事。”
女子含泪而去。
几天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席卷桃树坡。山洪冲垮了通往外界的唯一石桥,粮道中断,消息隔绝。众人原以为这会是一场灾难,却不料成了另一种契机。
断桥第三日,孩子们自发组织起来,在泥泞中搭起简易木筏,轮流渡河采药、取水。有个八岁女孩主动承担记账工作,把每一粒米、每一块炭都清清楚楚记下。她说:“我爸爸以前是账房先生,后来被人举报贪污,其实他只是多算了五文钱买糖给我吃。我不想让任何人再说我们家的人不可信。”
大人们看在眼里,默默跟上。原本因物资紧张而滋生的猜忌,竟在这场共患难中悄然消融。夜里,大家挤在未塌的谷仓里取暖,有人提议继续“寒夜书写”。这一次,纸条不再是投入灰烬,而是挂在横梁上,待日后晾干阅读。
一张纸上写着:“我昨晚偷偷多拿了一块炭,现在把它还回来。”
另一张写着:“我以为我不怕死,直到今天看见孩子差点被洪水卷走,我才明白我有多怕失去。”
还有一张只有两个字:“对不起。”署名是??“去年举报邻居藏书的人”。
林泽看着这些纸条在风中轻轻摆动,忽然明白:灾难有时反而撕开了日常的伪装,让人不得不面对最根本的问题??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雨停之后,桥未修,路未通,但他们之间的连接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牢固。
就在此时,南方传来惊人消息:一座“安心坊”突然起火,火势猛烈,整栋建筑烧成废墟。奇怪的是,坊内所有工作人员安然无恙,反倒是十几名前来“接受疗愈”的平民失踪。数日后,有人在百里外的山洞发现他们??人人神情恍惚,口中反复念叨着同一句话:“我很幸福,我没有痛苦,我是盛世子民。”
经查验,这些人脑部均检测出新型神经调控痕迹,疑似通过特定频率声波与光影刺激,强行重塑认知。手段之精密,远超昔日悦忆剂。
林泽得知后,立即召集核心成员议事。
“他们已经开始批量制造‘幸福’。”他说,“不再是控制少数异见者,而是试图改写整个群体的情感结构。”
墨言沉声道:“若放任不管,不出三年,天下将无人能感知悲苦,自然也不会有人质疑不公。”
白凌咬牙:“我们必须揭露它,不止用文字,还要用行动。”
林泽望向窗外,远处山坡上,几个孩子正合力扶起一棵被风雨吹倒的小树。他们用绳索绑住树干,又垫上石块加固根部。动作笨拙,却无比认真。
他忽然有了主意。
三日后,忆廊对外宣布启动“感官复健计划”??面向全国招募志愿者,进行为期四十天的“真实生活体验”。内容包括:每日记录三种身体感受(如寒冷、饥饿、疼痛)、写下三个不愿面对的情绪瞬间、完成一次向他人坦白过往错误的对话。
报名者络绎不绝,短短半月,已有上千人参与。有人在沙漠中徒步三天,只为重新体会干渴的滋味;有人主动前往贫民窟居住,记录下每一次因贫穷引发的羞耻与愤怒;更有夫妻携手走进“诚实屋”,面对面说出十年婚姻中最伤人的那句话。
一位参与者的日记被公开传阅:
>“今天我打了儿子一巴掌,因为他打碎了奶奶的遗像。可我知道,我不是气他弄坏照片,而是恨自己没能好好陪奶奶最后一程。我把这件事告诉他,抱着他哭了很久。他说:‘爸爸,我也害怕你不爱我。’原来我们都藏着那么多不敢说出口的疼。”
林泽读完,将这篇日记抄入《未竟录》附录,并加了一句评语:
>“当我们允许疼痛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