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八章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当人们闲下来之后,朝中的事情便成了谈资,总会在茶余饭后说上一两句。
    三两文臣聚在一起商议着现在朝中的形势。
    武将们端着酒碗看着眼下各地折冲府空缺的几个位置。
    朝中又进行了一次科举,这一次入仕的年轻士子更多了,各部忙着安排着新晋的官吏。
    今年的夏季很忙碌,大唐发展至今,不论是朝野上下,还是奔波于生活的人们都有做不完事。
    大唐国力正处于最好的上升期,以至于寻常的粮价便宜了一钱两钱也没有太多的人关注。
    如今关中的粮食价格从斗米六钱下降到了斗米四钱。
    这两钱的变动就算是朝中有什么察觉,也是无可奈何。
    当初太府寺就写过奏章呈报过这件事,粮食的价格已经成了一个很重的负担。
    也就在这个粮价下跌的当口,越来越多囤积粮食的人开始放仓,这也导致了粮食的价格进一步下跌,到现在斗米四钱已经中书省一群能臣干吏处处周转粮食,调运统筹的结果。
    也幸得李世民手中有房玄龄,长孙无忌这样的能人,堪堪稳住了粮价。
    可众人都明白,这也仅仅只是一时。
    当初张阳就警告过这件事,太府寺几次三番写过奏章,在夏收之前就已经看出了端倪。
    大唐丰足的粮食难道是坏事吗?
    当然是好事了,可大唐人口从武德初年,一直到现在还未恢复到当年前隋的五成,人口不足是个大问题。
    武德历经九年,贞观到了第十一年头,大唐如今不过二十年。
    这二十年,还有武德初三年都在平乱,后又三年收复辽东河北,平定岭南又是三年。
    大唐的稳定期最多十三年,只是十三年的太平,人口这事情没办法,上个年代刚出生的孩子都还未成年。
    为了稳定人口,朝中再一次重申各地折冲府,只能招收年满二十岁的青壮年。
    如此入户在地的人口越多,各地的人口户籍才会越好看。
    玄奘至今还留在敦煌,没有入关。
    而褚遂良与岑文本俩人根据各地的寺庙情况写了奏章,其实中原还有很多人口没有释放出来。
    尤其是寺庙,一座大庙有和尚近百余人,这么大规模的僧人没了户籍简直天理难容。
    李世民一边掐着世家的脖子,将目光又放在了寺庙上。
    皇帝的眼光是正确的,至少现在李世民在集权之后,一直都在强化权力,开始了大刀阔斧在这片社稷江山上动刀子。
    夏日里的黄昏,一队车驾就停在龙首原边上。
    今天的天气不算热,张阳与李玥便带着一群弟弟妹妹出来玩耍。
    媳妇生了小心安休养了大半月,张阳便带着她出来散心。
    站在龙首原的北面,从这里看去可以一眼看到远处太液池修建。
    弟弟妹妹在这里放着纸鸢,嬉笑声不断。
    就连那几头熊也活跃了起来。
    李玥看着婴儿车中的孩子,“他现在可真会闹,还是女儿小时候乖。”
    小心安在婴儿车中也安抚,双脚扑腾个不停,不搭理他,他就会哭。
    两位婶婶也没少为他费心。
    张阳听了王婶说着高句丽的消息,大安终究是拿下了高句丽。
    有时历史是很有意思的,隋炀帝杨广带着几十万大军都没有拿下的高句丽,被张大安轻而易举拿下了。
    张阳又一次验证了自己的想法,时代的信息很重要,合适的契机做合适的事更重要。
    高句丽并不是什么强国,也不是什么穷凶极恶之地。
    当中原要大规模讨伐高句丽,那么高句丽会举国反抗,借助地利与天时便抵抗住了中原的兵马。
    “姐夫又办成了一件大事。”李治在一旁顺溜拍马。
    “晋王殿下,要打败敌人并且付出最少的成本,首先要了结敌人,然后从内部分化敌人。”张阳摇着手中的蒲扇笑道:“也不是什么大事,此事在辽东的张大安办成的,与我没有太大关系。”
    李治抬首又道:“若没有姐夫的事先安排,此事又怎能如此顺利。”
    好好的礼部现在又有情报特质,又有一些外交作用。
    张阳苦恼地笑着,回想起来有些无奈,自己到底做了一些什么。
    又嬉闹了小半个时辰,李玥让孩子们收回了纸鸢,一大家子也回了骊山。
    走之前张阳又看了眼,太液池开凿的二期工事情况,眼下二期到了收尾阶段。
    李玥坐在马车中,手里捧着账册又道:“算上朝中用度,今年的科举结束之后,一旦太液池到了第三阶段,父皇又要缺钱了。”
    在尚书省时夫妻俩了解朝中的银钱运作,现在的大唐花钱方式很简单,哪里要急用就先给谁。
    而李世民又是办事大手大脚的人,去年的时候修缮崇德坊,今年开辟太府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