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一章 冬游的一家人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忧愁,拿着茶杯看着漫天的雪花落下,正如夫君推测的那样,夜里一起风就会下雪。
    不多时,小慧拿着书信快步走来了,她低声讲着现在江南那边的形势。
    李玥皱眉回应着她的话。
    张阳坐在屋内,风声淹没了俩人的谈话,只是多了一眼媳妇与小慧忧愁的模样,继续做着手头上的事情。
    这场大雪下了两天,天地间一片银装,骊山远看像是个被雪包裹住的大雪团。
    清晨时分,杨婶准备了三驾马车,一同冬游的还有一群弟弟妹妹。
    家里的几头熊也参与这场冬游,只不过家里的那几头熊猫留在家里让王婶照顾,它们刚刚来骊山不久,需要熟悉环境。
    车驾缓缓驶动,张阳坐在车辕上手中拿着一卷书,看着沿途的风景做着记录。
    记录气候对关中各地的影响也是太府寺的重要工作,比如说哪里的地势雪厚,哪里的地势雪较少,田地里雪有多厚,河床的冻结情况。
    这些都要做好记录,大唐从武德开始建立,那时候的朝中的卷宗都残缺不全,很多卷宗都遗失了。
    太府寺掌耕种,不指望李世民会建立一个气象部门,这些事情只能自己来。
    “夫君在写什么?”李玥侧目看来。
    “写今年下雪的情况,这一场雪很大,覆盖面也挺广的,出来散心之余,正好给我做个参考。”
    只是稍稍一看,看到夫君记录的沿途的地名与雪的厚度就能明白个大概。
    李玥小声道:“其实以前也有几场大雪,只不过那时候人们只是赏雪景没有人记录过这些。”
    沿途官道上,马车不少,这些车驾都是权贵人家出来赏雪的。
    他们久居长安城,就被关在四方闭塞的城中,在这个清闲的冬季能够出现看雪散心是最好不过的。
    张阳低声道:“我以后想在太府寺名下建设一个气象院,专门用来记录中原各地每年每季的气候变化。”
    一边设想着,继续讲道:“比如说旱年的时候长安各个河道的水位下降多少,再者说雨季的时候河道上升多少,顺便再关心一下水质。”
    张阳放下书卷靠着马车的车门,一条腿就这么在车辕边上晃着,“各地的气候与水土都不同,要做的事情太多了,种地要说简单也简单,要说复杂也很复杂,要会看气候变化,也要注意水土。”
    对其他人来说种地或许只是往肥沃的土地中撒种子就可以了。
    对张阳来说没有这么简单,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作物,趁关中水土环境没有这么恶劣,要好好养护才行,再者说现在的河西走廊还是水草丰沛的养马场,后世的恶劣环境还没到来。
    也就皇帝将太府寺丢在一旁不去理会,也不会具体地给太府寺或者司农太大的权力与话语权。
    皇帝只看结果是不好的,历代皇帝都是这样,他们只看当下的粮食丰收,却不知道水土关系,关中的土地经历过秦汉两代这种过度地开垦已经对水土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
    更不要说大西北的风沙一直都在侵袭关中。
    光是这么想,太府寺卿这个位置很难坐。
    “媳妇啊,这世道只有你夫君我在真正地为国为民了。”
    闻言,李玥笑道:“那你还想用琉璃来做窗户。”
    张阳解释道:“生活所需与为国为民是两回事,生活质量有提升的必要性,就像是我们家的马桶,牙刷和淋浴,再有肥皂这都是需要的。”
    当初任职礼部尚书,帮大唐夺回了河西走廊,整顿了安西四镇,夫君在朝中任职总是很尽心尽责。
    再者说之后去了尚书省,帮助朝中缓解银钱的问题,还让军中有所改变,这些变化都是看在眼里的。
    现在夫君又成了太府寺卿,很多人都说太府寺就是一个清闲门户,有时候朝中的老臣从关键的位置上退下来都会去朝中的五监九寺养老。
    又或是礼部,以前的礼部也是一个清闲地方。
    高句丽放在当年也是众多将士与名仕意难平之所在,现在还不是被礼部收复。
    李玥看着夫君的神情,她的三五缕细长黑发飘在额前,随着风而动,低声道:“很多事情在夫君手里总能迎刃而解,小时候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张阳笑道:“你说笑了,我也不是万能的,目前为止我依旧治不好老师的病。”
    小清清骑在熊背上,这么大的一头牲口横行荒野,自然吸引了不少的目光,有沿途的行人指指点点。
    只是这头熊面对这些指点打了一个哈欠,呼出一口热气,脚步缓慢也并不在意。
    从骊山不知不觉走到了渭南,一家人在河滩边用饭,不远处还有一座桥跨在渭水河之上,过了这座桥再走一段距离就是高陵了。
    张阳打算路过高陵,再去龙首原看看,想看看是不是真如阎立本所言,李世民打算在龙首原开辟一个宫殿。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