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1章 探花郎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诚如武家,他武怀玉发达了,儿子们也是一个个跟着少年封爵授官,根本不需要走科举途径。
    然后武家的一些门生故旧,则是荐举的路子,通过武怀玉幕府的征辟,以及荐举,为官做吏。
    “阿郎,好消息,八郎金榜题名,赐进士及第,名称探花。”
    家里来人寻到樊楼,迫不及待的向武怀玉禀报了这好消息。
    李义府笑着叉手道贺,“恭喜老师,八郎中了探花郎。”
    新的科举制度,虽有进士明经明书等诸科,但独重进士,明经科地位下降,跟明书明算明律等并称诸科。
    会试后,录取者还要参加殿试,只排名不淘汰。
    殿试录取分三甲,一甲只有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八郎武承远,参加了今年的科举考试,还是进士科,现在放榜,名列一甲,位于第三,称为探花郎。
    今年武家其实不少子弟族人参加了科举,有考进士的也有考明经的,武怀玉倒没有再走后门,毕竟今年是改革头一年,各方面都比较严格。
    “我也有些意外。”怀玉笑道,他看李义府那样子肯定是早就知晓了结果。
    老八这个庶子,金榜题名探花郎,这下倒是出息了。
    可以预知前途无量,毕竟武怀玉的儿子,马周的女婿,太子的连襟,就这样的身份,再加上如今还是进士科探花郎,
    不是直接选进秘书省做个校书什么的,外放也起码得是个县令了。
    毕竟一甲三年才这么三个人。
    “听说朝廷还计划要开武科举?”李义府笑问。
    武怀玉也只是笑笑,武科举跟文科举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他更倾向于加强讲武堂的建设,从军中选一批精锐的低级武官培训,这比起现在想搞的武举更靠谱些。
    当然朝廷现有的一些诸如三卫官制度,本身也是一种军官培训,但不够系统和全面,而且现在的三卫官是要讲出身的,要么高级贵族子弟要么高级官员子弟,一般人根本没机会入选三卫。
    大唐就是个身份的时代,处处讲究出身。
    张行成如今都官至刑部侍郎、太子少詹事了,但皇帝都还在宫宴上公然取笑他在隋朝时是流外吏出身。
    武怀玉此前也一样老被人嘲讽是捉钱令史出身。
    就算现在朝廷改革科举制度,不搞公荐那套,全凭考试,但普通人还是考不过那些勋戚世家的,就比如说武八郎,打小名师大儒启蒙,后在长安城南曲江书院读书,
    这曲江书院虽是武氏族学,但武怀玉投入本钱多,请了许多名师大儒,教学严谨,学风较好,
    这种教育资源,哪是一般寒门子弟,甚至是平民子弟能够有的。
    所以科举制度,也只能是尽量给大家一个公平点的机会而已,
    真正最后占尽上风的,还是士族,尤其是山东五姓七家这种顶级门阀士族,人家的资源就是那些军功新贵们都远远不及的。
    所以五姓七家在唐朝越来越强,也是拜这科举制度所赐,他们占有很大优势,大量子弟通过科举入仕,甚至不断的出宰相。
    其实就是慢慢垄断科举了。
    这才有了后来黄巢这个落第士子的我花开罢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太平年代,军功贵族是不及这些士族厉害的。
    这顿烧尾宴吃到一半,
    武怀玉便和李义府回了太尉府,
    家里这边已经是敲锣打鼓在庆贺,报喜的小吏正开心的拿赏钱,
    八郎武承远已经换上了一套崭新的袍服,他生母曹十三娘激动的满是泪花,高兴的给儿子戴上了大红花,而他的新婚妻子马七娘也激动的满面红光。
    大家左一个探花郎,右一个探花郎的恭喜,左邻右舍也都来了,
    樊玄符也是大方豪爽,让家丁抬来几箱钱,一直在撒钱,分享喜悦。
    以前都是武怀玉的学生中进士,这回终于轮到武家儿郎中进士了,武承远是第一个中进士的怀玉儿子,却不是武家第一个中进士的,
    他的三叔武怀良那也是进士出身,甚至连武家曾经部曲奴仆之子的武三思、侯三省都也跟武怀玉同科中的进士,虽说之前的进士,跟今年的进士不同,但那也是进士。
    武怀玉拍着承远的肩膀,“好小子,真是光耀我武氏门楣,好样的。”
    那边衙门的人还要迎着他去省部,说是新科进士们一会还有个骑以游街的仪式,明天还有曲江宴呢。
    报喜的小吏笑着道,“幸好探花郎今日没去看榜,今日那金榜前那是人山人海啊,长安多少勋戚贵族豪门,可都派了许多人在榜下守着,就等着按榜捉婿呢。”
    今年新科举,独重进士。
    以往进士科虽然一年一科,但每次也就一二十人,可今年新科举,进士科一次就录取了一百零八人。
    这一百零八进士,也被人笑称为天上一百零八星转世。
    而其它明经等科,这次总共是录取了两百五十二人,称诸科及第,另一张榜题名。
    进士和诸科总共录取了三百六十人,这可都快赶上贞观以来前十六年科举录取的总和了。
    “阿郎,咱们曲江书院今年可是很了得,进士出了五个,明经等诸科及第者十八个。”
    一榜五进士,明经等十八个。
    五子登科啊。
    曲江书院,那是武氏族学,虽然也有一些武氏亲戚子弟附学,但还是以武氏族人子弟为主的。
    这次一榜就中了五个进士,十八个诸科,那就是中了二十三个。
    今年整个录取了一百零八进士,诸科二百五十二个,曲江书院这个中取率就很惊人。
    “长安国子监几千学生呢,也才中了九个进士,”
    国子监是大唐最高学府,他们参加科举的学生数量很多,一榜九进士,其实说来都有些低了。
    若是往年,明经进士诸科,那都是国子监占大头。
    曲江书院这下真是天下闻名了,武家以往被称为爆发户,被归为军功新贵之列,
    可这次一榜五进士,诸科十八及第,可以说是让天下人重新认识武氏家族,能文能武啊。
    喜报连连。
    稍后,又有天使传圣旨。
    天子敕授探花郎武承远为秘书省校书郎。
    这是一甲三人才有的特殊待遇,无需再经过吏部试,也不用再守选,直接就授官,而且授的还是校书郎这等好职。
    “探花郎才授个正九品上么?”曹三十娘听说后还觉得授的官职低。
    杨慕云在旁边笑道,“十三娘这你就有所不知了,秘书郎品级虽低,但任职要求却高,朝廷秘书省、东宫司经局、弘文馆、崇贤馆,皆有校书郎之职,但除授此职的,可都是要非常之才,
    此官属清官序列,职务清闲,待遇丰厚,升迁快速,前途光明,这可是被公认的文士起家之良选,非贡举高第,或书判超绝,或志行清洁的不轻授。”
    什么叫清要之官,这就是。
    就是拿个七品县令,也换不来这校书郎啊。
    “将来咱家啊,可能又要出个宰相。”杨氏笑着道。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