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既怕兄弟过得苦,又怕兄弟开路虎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有实际落实的方案,李世民脸色阴沉的瞪着下面跪着的国子监祭酒跟弘文馆大学士。
    “这就是你们教的学生,看看他们的卷子,只知夸夸其谈,毫无施政方略,你们就是如此为国育才的?”
    国子监祭酒跟弘文馆大学士匍伏在地上直打哆嗦。
    “臣有罪!”
    李世民一听更加气愤,狠狠一拍桌案:“有罪,你们当然有罪,朝廷花了那么多钱,投入了那么多精力,你们就是这么回报朝廷的?”
    “这些是玉山书院学子的答案,很多还只是刚刚入学不到三个月,你们给朕睁大眼睛,看看这些学生是如何作答的!”
    国子监祭酒跟弘文馆大学士拿起来一看,顿时羞愧不已。
    “哼,现在知道羞愧了,早干嘛去了,国子监跟弘文馆若是再这么下去,朕看就没有继续开下去的必要了,耗费国帑,养的却是一帮废物!”
    “臣知罪,请陛下责罚!”
    “说这些没用,下去之后好好想想,该怎么改,实在不行可以去玉山书院看看,看看人家是怎么教学生的!”
    “诺。”国子监祭酒跟弘文馆大学士虽然一万个不情愿,但也只能先把这关给过了再说,否则,李世民要真把两个部门给撤销了,不仅他们的政治前途没了,还有可能会被记载进史书里,这可是要遗臭万年的。
    等二人走后,李世民拿起一份试卷,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
    “去,把杜如晦、房玄龄叫来。”
    “诺。”
    没多久,杜如晦跟房玄龄就急匆匆来到太极殿。
    “爱卿无需多礼,赐座。”
    李世民态度和蔼的将二人招至面前,然后将那份试卷递到二人面前。
    杜如晦跟房玄龄对视一眼,随即低头看向李世民手指的地方。
    “杜爱卿,房爱卿,你们觉得此计可行否?”
    “陛下,此计是何人所献?”杜如晦跟房玄龄满脸惊讶的问。
    李世民却卖了个关子,哈哈一笑:“你们先说此计如何?”
    “或可一试。”
    “好,那便试上一试!”
    李世民直接大手一挥,顺带把试卷又重新收了回去,从此,一个叫做马周的年轻人,正式进入李世民的视野,虽然此时他还只是刚刚进入玉山书院三个月的学生。
    很快,长安下辖的各个县,出现了不少行脚商人,这些商人走村串巷,大肆收购一种叫做土豆的粮食,价格是小麦的两倍。
    一开始,老百姓还以为这又是官府耍的把戏,丝毫没有放在心上。
    可是,当他们看到有人拿一个个圆溜溜跟牛粪蛋似的东西,卖了大把铜钱,立马就有人上心了。
    “娃他爹,眼瞅着这日子就要过不下去了,要不咱们还是种些土豆吧,我都打听过了,长安县跟万年县那边有几个庄子,两年前就开始种了,亩产有五十石呢,现在又有商人高价收,咱们种个十几亩,别说温饱了,说不定还能攒下钱,给老大说个媳妇儿。”
    “哼,就你聪明,这土豆要是亩产真这么高,怎么还会有行脚商人高价收购?”
    “物以稀为贵嘛,就是要趁着现在种的人不多,咱们种了,才能挣钱,要不然等大家都种了,价钱自然就贱了,再说了,也不是让你把所有地都种土豆,可以先种个十几亩嘛,另外的咱们还是种麦子。”
    “娃他爹,你还犹豫个啥?就现在这么种麦子,咱家啥时候能翻身?再差还能差到哪去?”
    “行,回头我去官府问问,这土豆到底咋种,只要这玩意能亩产个五六石,咱家也能混个温饱。”
    随着消息越传越广,很快原本无人问津的土豆,推广起来阻力也没那么大了,长安下辖的23个县里,基本都有人开始种植土豆。
    这玩意就像是洪水,只要撕开一道口子,就防不住了。
    任凭那些世家大族如何阻拦,在利益的趋势下,总有那么一批胆子大的人愿意冒险尝试。
    李世民看着各个县呈报上来的土豆推广情况,乐得嘴都合不拢了。
    “不错,这个马周还真有点鬼主意。”
    杜如晦跟房玄龄对视一眼,暗暗将这个名字记了下来。
    三个月时间悄然而逝,趁着冬季来临之前,最早种土豆的那波农户,也到了收成的时刻。
    不少农户在挥出锄头的那一刻,心里其实还是比较忐忑的,这玩意埋在土里,谁知道究竟种出来是个什么样子。
    可是,随着一颗颗圆溜溜的土黄色物体从土里被刨出来,周围看热闹的乡亲们都傻眼了。
    “就这么一株,结了这么多果子?”
    “这怕不是得有好几斤吧?”
    “我的天,该不会真的有亩产五十石的粮食吧?”
    伴随着乡亲们的惊呼,来看热闹的人也越来越多。
    “老刘头,别愣着啊,赶紧挖,看看是不是只有这一株结这么多。”
    然而,下一株被挖出来,又是大丰收,各种大大小小的果子挂得满满当当。
    “这玩意能吃吗?该不会有毒吧?”
    “你管它能不能吃呢,这玩意有行脚商收,卖给他们就是了。”
    “我听说这玩意卖得还不便宜呢,是麦子的两倍,这下子老刘头要发财了。”
    “唉,早知道我也跟着种了。”
    千金难买早知道,眼看着就要进入冬季,土里什么都种不活了,只有最早一批种土豆的赶上了时候。
    既怕兄弟过得苦,又怕兄弟开路虎,特别是小农经济环境下的封建社会,谁家出点什么事,基本上十里八乡都知道了。
    之前种了土豆的农户,一下子就成了村子里羡慕的对象。
    特别是有些种得多的,亩产五十石,种个十亩,那就是五百石啊,五百石粮食在古代是个什么概念?哪个普通农户家能存下这么多粮食,那就是妥妥的大户。
    一时间,之前那些很久不曾走动的亲戚开始频繁串门,家里有男丁的,只要是过了十二岁,上门说亲的媒婆都快把门槛给踏破了。
    到了冬季,农村里基本就没有别的事情干了,闲着也是闲着,坐在一起总得聊些什么,于是,这些最先种植土豆的“大户”就成了众人的焦点。
    从未享受过如此待遇的农户,一个个顿觉扬眉吐气,曾几何时他们也能享受这样众星捧月的滋味?
    而另外一边,那些世家大族也是后悔不已,早知道压不住,他们就不跟朝廷较劲了,现在不仅惹得朝廷不快,村里那些苦哈哈见了他们也都是一副仇人的嘴脸,两边都得罪了。
    “爹,要不咱们也跟着种土豆吧?”
    “种吧种吧,等来年把一半地都拿来种土豆。”
    “爹,才一半?要不全都种吧,那土豆亩产五十石呢,麦子才几石,差着十倍呢。”
    “愚蠢,都这么想,明年肯定都是种土豆的,到时候那些商人还会这么高价收吗?物以稀为贵,咱家没必要跟那些苦哈哈一样冒险。”
    不管那些世家大族怎么想,这一年,土豆算是在大唐逐步推广开来。
    伴随着第一场大雪的来临,也预示着贞观五年正在逐步接近。(本章完)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