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血统论”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挂了电话后,【回信】归属自己,易保玉心情很不错。
    她从别墅二楼自己的房间,沿着旋转木梯走下来,窗外飘着小雪,壁炉里“毕啵毕啵”的烧着柴火。
    瑞典就是这样,十一月份的温度就很低了,其实易保玉...
    凌晨三点,城市陷入最深的寂静。林浅却醒了。
    她没有开灯,只是静静地坐在床沿,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枕边那本《安妮日记》的复刻本。窗外月光如霜,洒在地板上,像极了晓雯文中描写的那一道刀痕??但今夜它不再冰冷,反而泛着柔和的微光。她忽然想起小时候,母亲总说:“夜里醒来的人,心里有事。”那时她不懂,现在却明白了:有些觉醒,注定发生在黑暗里。
    手机屏幕忽地亮起,是一条来自“光点计划”后台系统的自动提醒:**今日新增匿名投稿47篇,其中青少年用户占比68%**。她点进去看了几篇??
    一个高二男生写道:“我爸说我再考不进年级前五十就别回家过年。可我已经连续三个月梦见自己从教学楼顶跳下去。”
    一名初中女生记录:“我妈撕了我的日记本,骂我‘心思阴暗’。可我只是写了句‘我觉得活着好累’。”
    还有一封只有三行字的小纸条式留言:“老师,你说可以说真话……那我能不能先试试不说‘我很好’?”
    林浅眼眶发热。这些文字背后,是一个个正在挣扎的灵魂。他们不是要控诉谁,只是想确认:**我的痛苦,值得被听见吗?**
    她起身泡了杯热牛奶,在书桌前坐下,打开“城市叙事计划”的数据库。这是她们团队花了半年时间搭建的心理叙事档案系统,所有稿件都经过脱敏处理,按主题分类归档:家庭关系、校园经历、性别认知、自我认同……每一类下面,都有成百上千个沉默多年后终于开口的故事。
    她翻到“母亲”这一栏,发现最近七天内新增了近百条记录。有人写:“我?打了我三十年,昨天突然抱住我哭,说她小时候也被打。”
    有人写:“她临终前握着我的手,只说了三个字:‘对不起。’我没敢回她,怕一开口就会哭。”
    还有人写:“我想原谅她,可每次靠近她,身体还是会发抖。”
    林浅把这几段复制下来,放进正在筹备的新书章节里。这本书不再叫《改写台词》,而是更名为《**她说不出口的话**》。封面设计稿已经做好??一位中年女性背影站在窗前,手里攥着一封信,阳光照在她微微颤抖的手指上。
    第二天清晨,她接到市教育局教研员周老师的电话。“林老师,我们决定重启‘光点计划’试点。”对方语气坚定,“不只是心理课,我们还想把它融入语文写作教学改革。孩子们需要一种能表达真实的语言。”
    林浅握紧手机:“谢谢您愿意听懂我们的初衷。”
    “不是我听懂了,”周老师顿了顿,“是我女儿昨天交了一篇作文,题目是《妈妈不知道的事》。她写了自己被同桌长期言语霸凌的过程。她说,是读了你们推荐的书才敢写的。我看了整整一夜,哭了三次。”
    挂掉电话,林浅靠在椅背上,久久无法动弹。
    原来改变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革命,而是一次又一次微小的共振。一篇作文、一句道歉、一次倾听,就能让某个孩子觉得“我不是一个人”。
    上午十点,她准时出现在社区艺术中心。今天是“城市叙事计划”第五期第一次线下聚会,报名人数破纪录地达到八十九人。除了老面孔,还有不少年轻人专程从外区赶来。一位戴眼镜的男生递给她一张纸条:“我是陈小雨的同学。她得奖之后,班里开始有人偷偷传阅她的小说复印件。我也写了点东西,不敢署名,但想交给您看看。”
    林浅接过信封,里面是一篇题为《隐形人》的短文。作者描述自己如何在班级里被集体忽视??老师提问从不点他,同学组队永远落单,连值日排表都会漏掉他的名字。“我不是成绩差,也不是性格怪,我只是……太安静了。”他在结尾写道,“直到我读到陈小雨的文章,才知道原来‘没人看见’也是一种伤害。”
    她把这篇文章打印出来,贴在活动室的分享墙上。很快,旁边多了一张便利贴:“我也曾是隐形人,现在我想试着发出声音。”
    午后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照在墙上那一片五颜六色的便签纸上,像是无数颗心在轻轻跳动。
    课程进行到一半时,李曼悄悄拉她到角落。“晓雯来了。”她低声说。
    林浅转头,看见那个曾经低着头走路的女孩正坐在后排,手里捧着一本笔记本。她穿着浅灰色毛衣,神情平静。注意到林浅的目光,她微微一笑,举起手中的本子示意??那是新的续篇。
    课后,两人单独聊了很久。
    “我妈还在住院,但情况稳定了。”晓雯说,“医生说她需要长期心理咨询。我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