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百年孤独》的开头,真的好?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282章《百年孤独》的开头,真的好?(第1/2页)
    张潮道:“一个人可能不行,也许很多很多人就行了。”
    “嗯?很多人?”
    张潮问道:“鲁迅先生,还有瞿秋白等人,为什么要提出废除汉字,使用拉丁字母?”
    “大概,大概是因为汉字难学?”
    张潮点点头道:“汉字难学,文化难普及,民众难启蒙。加上当时先进的技术、思想、文化、制度,都在欧洲,所以他们才着急地喊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还提出一个著名的论题——
    ‘我们是应该为汉字而牺牲,还是应该让汉字为我们牺牲呢?’”
    鲁迅这方面的主张,一向不受后来研究者的重视,所以知之者甚少,即使中文系的同学,对鲁迅著作阅读重点也是在那些名篇上,竟还有人没有听说他有这方面的主张,不由得惊呆了。
    张潮接着道:“今天我们觉得是偏激,他们当时觉得行动得太慢、太迟。那汉字没有拉丁化,并且适应了现代化是怎么做到的呢?”
    “教……教育普及?”
    张潮同意道:“是啊。靠的是越来越多人脱盲了,越来越多人使用汉字来交流、创作,随着使用者规模的扩大、文化层次的提高,以往鲁迅这一代人觉得汉字的不便之处,逐渐被一一解决。
    甚至,还发掘出了汉字在传达信息方面,相较于字母文字的优势。比如同样的书面单位面积,汉字的信息密度更大;面对新生事物,汉字组词的效率更高。
    但是社会不发展到这一步,这些也都是空谈。”
    “所以,你的意思是?”
    张潮笑道:“我们拥有传承最悠久的文明史,拥有最广袤的土地,拥有最庞大的人口规模,只要写的人够多,哪怕没有出现卓绝超凡的文学家,也能走出一条路来。”
    “也就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张潮道:“是,写的人多了,今天的很多困惑就不再是困惑了。我们现在所有的问题就是,写的人太少。——好了,大家抓紧扫荡,快10点啦!”
    说罢,起身就去前台结了账,一共709块钱,老板抹了零,张潮只付了700块。
    宵夜上的这个话题,说起来其实颇为沉重,虽然“文无第一”,但是自家的文学比别人的差,总归是件让人难过的事。
    但是张潮把这种情绪转化成了对文学使命的理性思考和目标建树,已经是在众人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
    张潮结完账出来,大家也已经纷纷站起身来,一一和他道了别,方三三两两地打车回了学校。
    只有张潮,问了问金海岸小区的大概方向,被告知走路不过10多分钟,于是在微寒的寒风中,乘着兴致散起步来。
    今天与厦大学生高强度的讨论,不仅是借着重生者的特殊,抒发了一下自己对文学的一些见解和“预言”,同时也是对自己今后文学道路的一种思考。
    第二天下午,张潮按照之前商量的约定,来到了中文系办公室,准备给厦大鼓浪文学社的成员们,上一堂创作指导课。
    如果说之前大家还对张潮的“专业性”有所疑虑的话,经过昨晚的讲座,和宵夜那一通讨论,这种疑虑已经完全打消了。
    一到办公室,张潮就看到王震旭拿着一支录音笔和一个笔记本在等他。
    见到张潮,王震旭立刻站起来,恭恭敬敬地道了声:“下午好!”还微微地一鞠躬,虽然不似对饭塚教授那样深,但态度绝对端正。
    以高傲来伪装自己内心自卑的人,其实特别善于想通“尊严”价值何在这种事。一旦想通,便不再有任何心理负担。
    何况他还看到了张潮昨晚发给饭塚教授的两部《少年的巴比伦》与《刑警荣耀》。
    如果说读完《少年的巴比伦》,他只觉得这个年轻他几岁的中国作家只是“有些才华”的话,那看完《刑警荣耀》,他完全震撼于张潮营造出来的叙事迷宫,和对“记忆”与“遗忘”、“身份”与“命运”的深入探讨。
    相比于欧美、日本作家进行此类“思想性”比较强的创作时,往往依赖宗教或者哲学不同,张潮的这部带有强烈的社会学讨论与心理/精神分析的特征。
    的每一个“我”——叙述者之“我”、叙述者创作的程队长之“我”以及真实程队长之“我”——在一次次叙述故事的过程当中,互相印证,又互相颠覆。
    “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在这部当中彻底被抹去了。
    王震旭并不是没有读过中国的先锋文学。相反,因为导师饭塚荣教授的缘故,他对80年代的那些先锋文学作品非常的熟悉。
    但即使如此,他也没有从余华、苏童、格非、莫言……任何一个作家身上,看到这部显示出来的表达特质和文学野心。
    张潮似乎是在用《刑警荣耀》来向世界文学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