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同胞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温和布雷特·哈特几乎算得上最早把这种关于华人的刻板形象文学化的作家了。”
    这两人都是美国鼎鼎大名的家。马克·吐温不必多介绍;布雷特·哈特是美国西部文学的代表作家,以描写加利福尼亚州的矿工、赌徒、娼妓而负盛名。
    苏珊道:“他们作品里的华人不是赌场里的老千,就是形迹可疑的人口贩子,或者是其他什么劣迹斑斑的坏人。他们会在作品里用从华人那里听来的‘中式英语’来嘲笑他们。
    当然,马克·吐温在《排华法案》以后态度有所变化,在《苦行记》里,华人的形象是‘温良无害’‘勤劳吃苦’的。
    哈特的一部剧本里有一个专业的老千‘阿兴’,被他描写成‘下巴松弛的黄种人的细眼儿子’,‘“作恶多端的矿工惯贼’,‘喋喋不休的白痴’,‘道德毒瘤’。
    这些基本都是为了迎合当时社会的排华情绪,而且随着排华潮的兴起,美国文学中对于华人的描写越来越不堪。”
    苏珊一边说着,一边看向张潮,发现他面色如水,似乎并没有太大的情绪反应。一时间拿不准张潮到底有没有为自己同胞的遭遇而愤怒或者伤心,于是住了嘴。
    许蕊雅显然也颇有研究,补充道:“其实那时候美国人对华人移民的态度非常复杂。一方面在外形和道德上极力贬低华人,一方面又流露出欣赏华人智慧和才华的态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98章同胞(第2/2页)
    他们似乎知道华人只是缺少机会,于是在各方面都要打压华人的发展。比如在19世纪末,洛杉矶的蔬菜供应就几乎被华人垄断了。”
    张潮听完两人的介绍后,有些总结意味地道:“19世纪末期,美国内战早已经打完了,蓄奴制也废除了,但是歧视没有停止。
    马克·吐温可以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描写一个憨厚的黑奴吉姆,也可以在《傻瓜威尔逊》里批判美国社会仍然未给黑人‘真正的自由’。
    但即使这么一位对底层人充满同情的作家,也不能免俗地刻画华人的负面形象。单纯的歧视,只会无视;刻意的贬低,多少掺杂些愤怒和提防。
    为什么会这样?是他们感觉无法掌控华人吗?”
    苏珊陷入了沉思,许蕊雅则道:“可能是华人移民的‘优越感’太强了吧?”
    张潮道:“哦?”
    许蕊雅进一步解释道:“华人和其他移民不同。其他移民来到美国以后,虽然也会形成一些聚居区,但没有一个像‘唐人街’这样顽固的。
    早期的华人移民即使在美国发了财,也时刻想着要回老家娶老婆、起大屋。像黄柳霜的父亲就有两个老婆,老家台山一个,洛杉矶一个。
    他往返于中国和美国之间,但多数时间都呆在美国,只在结婚的时候回到中国,妻子生完孩子以后又来了美国——并没有带上这位妻子。
    他们并不崇拜美国,认为自己的灵魂终会回到故乡;但在生前,他们又几乎不再回到中国。这种情感很复杂,就像是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挣扎。
    哦,还有,那时候的华人移民看不起其他亚洲国家的移民,认为他们都是野蛮人。华人还特别重视教育,即使非常贫穷,也要把孩子送到好地学校里学习,要做‘人上人’。
    ……”
    许蕊雅絮絮叨叨说了一大堆,张潮思来想去,最后抓住了一个重点,道:“这种所谓的‘优越感’,其实就是一种不断争取、不断向上的精神吧?
    中国人有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本质来说就是不相信什么‘血统’‘种族’和‘出身’。我们相信的是自己的努力和把握机遇。
    这可能与美国的其他移民族群不太一样吧?”
    苏珊这个时候插话道:“似乎确实是这样。我认识的华人同学,他们的家长,似乎都更倾向于通过自身的奋斗,摆脱原有的阶层。
    所以他们学的几乎都是医生、律师、软件工程师这样的学科。他们并不热衷于参与公共活动,不像其他族裔。他们就这样,以个体的形式,这一点、那一点地去实现阶层的提升。”
    随着许蕊雅、苏珊两人的诉说,张潮心中一个故事开始慢慢成型——他不想去描写在美国淘金的华人移民,他相信这方面自己就算了解得再多,也不可能超过有着第一手资料,甚至能采访到当事人的美国作家们。
    但是他想描写的是大洋彼岸,华人移民“中国一侧”的故事。许蕊雅诉说的细节当中,有一个引起了他的注意——
    第一代好莱坞华人女影星黄柳霜的父亲在老家台山的那个妻子,在丈夫离开以后,用了多少年伫望丈夫的归来?这种颇有点奇怪的家庭关系,不仅连接了两个国家、两种文化,也连接了两个时代。
    张潮对此比较有感触,主要还是因为无论长福,还是福海,都是有名的“侨乡”。某种意义上,长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