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缘起蕺山街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潘春吟毫不犹豫地回答。
    “这根?——”
    “低了。”
    “这根?——”
    “还是低了。”
    “那这根呢?——”
    “不高不低。”潘春吟轻松地说。
    “确定吗?”
    “确定。”
    凌送年想到什么似的,放下手里的工具,说:“你乐感很好啊,不比用这架古筝的学生差!”
    “不会吧。”潘春吟抓抓头皮。
    “是的诶。”凌送年示意潘春吟到墙边另一架古筝前,“我弹几个音,你记住了。”
    潘春吟点头。
    半个小时后,在凌送年的指导下,潘春吟学会了古筝二十一根弦的音,并记住了每根弦唯一准确的音高。二十一根弦,一根也没错。见此,凌送年不由得感叹:“要是你早点去学音乐该多好。”
    潘春吟明白师父的意思,可她清楚,且不说请老师要学费,就是买一架古筝,也得花去家中大半积蓄,以父母的能力,肯定承受不了高昂的费用。与其进入艺术学院整天对着一页页曲谱,她更希望早点从没有卫生间的破地方搬出来,不用再受大冬天三更半夜跑出来上厕所还得挨冻的苦。想到这儿,她对师父说:“我不学怎么弹,就学怎么修。”
    凌送年点头答应了,然后加了一句:“你还是先和爹娘商量一下吧,现在学乐器的小孩也多起来了。”
    在凌送年家研究了半天古筝,回去已经八点多了。父母问她今天怎么回来那么晚,她以店里忙为理由打发掉了。她本想把今天师父说的话忘掉,可一想起那句“要是你早点去学音乐该多好”,却怎么也忘不掉了。师父是除了父母之外她最敬重的人,他的每一句话她都牢记在心。
    有一天睡觉前,父亲潘水力往胳膊上抹红油,潘春吟躺在鸽子床上铺,对下面的母亲说:“妈,学乐器怎么样?”
    母亲鲁依花脱下草绿色的毛衣,露出领口半塌了的棉衣:“有钱人学这个当然好啊。”
    “中专里我有个同学就是弹古筝的,经常上台,挺厉害的。”
    “她们家有钱。”
    “也不是很有钱。住在西街。”
    鲁依花“呵”了一声,随即转了话题:“你这个月能拿多少工资?我看你最近值班的时间蛮长的——问过凌师父没有?”
    “还没有。”潘春吟盯着天花板说,“妈,如果我上台弹古筝,你觉得怎么样?”
    “我看你人蛮聪明的,应该不错。”鲁依花刚说完,潘水力就喊她过去涂药。长年没日没夜地干活,潘水力还不到五十岁就已经落下了一身毛病。他的肩膀因为搬机器受过两次伤,腰骨也积劳成疾,经常疼得无法动弹。怕上医院浪费钱,每当骨痛病发作,他就大把大把地往肩上和腰上抹红油。
    闻着一屋子的红油味,潘春吟试探道:“妈,我去学乐器怎么样?”
    “学什么?”鲁依花没有停下手里的活,“吃饱饭没事干的,学乐器干吗!”
    “不是。凌师父说我可以考虑一下……”
    “你师父当然这样说,好让你工作更积极点。”
    “不行吗?”
    鲁依花说:“如果我们家住的是排屋,别说学乐器了,就是送你出国也没有问题。可你看看我们的房子,这叫房子吗?”
    潘春吟明白了,于是没有说下去。也许她是该把精力放在工作上,而不是折腾这些没多大实际意义的东西。
    三月的春天,晚饭后,附近的居民穿着棉鞋肩靠肩游荡在狭长的蕺山街上。蕺山街是绍兴最热闹的古街之一,街的中段有座桥名为题扇桥,相传当年王羲之就是在这座桥上给老婆婆的扇子题字的。后来老婆婆经常在桥头等王羲之,为了躲开她,王羲之只好走旁边的一条弄堂离开,那条弄堂,后来被称为“躲婆弄”。蕺山街两侧排满店铺,有卖糖果、刀具的,开早餐店的,也有做手工的,什么店都有。在这里开店的大多是本地人,附近的店主出去办什么事,随便问个人都能说上来。
    凌送年得了肺炎,在医院,潘春吟独自值夜班,呆呆地望着流水般路过的行人,困意很快就爬了上来。
    不知过了多久,一阵厚重的声音响起:“你们这里修乐器吗?”
    “什么乐器?”潘春吟抬头看,是个抱着金属箱子的男人,鼻子很挺,好像一刀切。
    “扬琴。”他说,于此同时举起折成两半的弦马。
    学了不少修乐器的本领,至今没派上用场过。机会来了,潘春吟自然不肯放过。她立马有精神了,拿起折断的弦马往里屋去。
    “等等。”他叫住潘春吟,“你修啊?”
    潘春吟点头。
    他皱眉道:“让你师父修。”
    “师父病了,在医院。”
    “你们店里还有别人吗?”
    潘春吟边拿出胶水边回答:“就我一个。”
    他见潘春吟要上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