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六月,白日灼灼,热浪滔滔。
而在远离战场的全国其它地方,对战争的感知度并不高,大多停留在每天口头的谈论之中。
周国很大,人口很多,五千万人口中,陷入战争那部分不算很多。
最有感触的地方只在于无论南北粮食价格总体上涨一些。
多的如江南、淮南,涨了一成左右。
少的洛阳北方等也涨了半成。
因为大量的粮食被采买送往前方,粮食价格自然应声而涨。
前线最为惨烈的时候,京城依旧歌舞升平,最近又一次热闹起来。
叛军的二号人物,被俘虏的农怀林即将押解进京。
.....
城南武关北驿,从这到洛阳只有三十多里,门外诸多士兵把守,哨岗密布,连苍蝇也飞不进去。
农怀林穿着一身白袍,手脚带着镣铐,坐在桌前大吃大喝。
整个人红润白皙不少,看起来这一路上日子还过得不错。
桌上摆着鸡肉果蔬,两位刑部的官员在一边陪同。
因为皇帝已经下令要把他活着带到京城,这一路上农怀林吃喝不愁,有马车坐,官员尽心照顾,没有风吹日晒,怕他落下病来到不了京。
沿途有驿站落脚,官员都早做准备招待,不敢怠慢。
除不自由外,日子还算好过。
“等到京城,我一定跟皇帝说明白西南的事,让他知道派去的人都干了些什么,免得冤枉咱们平白无故跟他对着干!
我们兄弟都是为西南的百姓才带头起兵的。”农怀林一面吃喝一面道。
两位官员只是笑笑,没多接敏感的话,善意提醒:“与陛下说话要心存恭敬,不然再有事也说不成啊。”
“我晓得,这一路多谢二位照顾,不知道皇帝给不给活命,要有机会一定报答你们。”农怀林拱手道。
看起来押运的和囚犯关系还不错。
两刑部官员点头笑笑:“分内之事,若见着陛下为我们美言一二就算最好的报答。”
“放心吧。”
......
数十里外皇城南宫,政事堂里站的坐的到处是人。
政事堂是朝中对中书省官署的称呼。
所谓“令不出中书是为乱政”是整个国家的政治共识,
但自前朝起天子和大臣们也发现诏书先由天子到中书,再由中书到天子,再由天子到银台(门下),再由银台到门下。
这一系列过程冗长繁杂。
最重要的是如果各部门有意见难以及时沟通,还要走一大堆流程。
如果遇到什么意见分歧较大的急事,这一套流程走完黄花菜都凉了。
于是自前朝末期便有一种默契,有大事要商议时,会由宰相或者天子召集,直接将中书省,银台司(门下),门下省高级官员一起汇聚中书省官署讨论。
这样有意见当场提出,当初辩驳清楚,中书门下尚书的人都在,决定后就能一条龙走通流程,直接执行。
久而久之,中书省官署就并不单是中书省,而被朝中人称为“政事堂”。
也成为了真正的天下之中,整个帝国的心脏和权力中枢。
不过帝国的心脏并没有多么奢华。
入门是一片石砖铺设的院子,院内有一棵数百年的老树,传言自前朝初期便已种下。
老树后方是一片连着古风古色的厢房。
雕花的红木门窗,雕花青石砖块砌造矮门槛,用香木压着。
门前屋檐下就是一条排水沟,穿过西侧围墙出去。
厢房对面东西墙角放着两个走火救急的大水缸。
而厢房一侧墙角则有两处蓄活水的洗墨池,平日让相公官员们净手洗笔。
整个院子最显华贵的则是屋檐上压着的琉璃蚩吻兽。
靠西侧墙角一间是负责沏茶、打扫的下人住的,旁则是烧水,放各种器具的杂物房。
再往后则是当值官员的上直房。
最东侧是签押班房,每天官员点卯签字的地方。
而正中几间就是正式的官署,宰相的私人办公房,以及两个厢房相连的议事用房,也就是真正的政事堂。
卫王坐在四出头的官椅上,侍者过来奉上香茶,他摆手示意放在手边桌上:“我的意见照旧,根本不必费时费力将他押解进京。
有脑袋挂在洛阳城楼上,威慑天下宵小足矣。
如果这种逆贼还能被保全,毫发无伤到了京城,天下人谁还怕朝廷?有多少人会效仿。”
旁边桌椅上的黄门侍郎张令说道:“可人已到武关北,千里迢迢来了。”
卫王道:“那就推到闹市问斩,更能威慑天下人,好教人们知道。
哼,都怪那赵立宽,抓住就地斩首就是,何须千里迢迢上疏来问?
我看他就是想献媚陛下,奉承获利。”
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