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一个向西,沿河谷通到黄河边上,沿途有柳山堡、黄泥寨、黄泥亭、对山寨、小对山寨等堡寨。
从目前得的消息来看,代军就是从黄河上沿着这河谷打进梁州的。”
“一个往北,到临水县,出克胡寨到达黄河...
朱定国在王城之中,日理万机,北代虽立,然百废待兴,军需、粮草、政务、民生皆需统筹安排。他每日早起晚归,亲自巡视各部,审阅奏章,批阅军报,处理政务,事无巨细,皆亲力亲为。
然,朝堂之上,仍有不少旧臣对朱定国心存疑虑,尤其是一些出身周国旧臣之家的官员,虽表面归顺,实则暗中观望,甚至与周国暗通消息,意图伺机而动。
朱定国对此心知肚明,却并未立即清算,而是采取怀柔之策,以安抚为主,逐步削弱其影响力。他提拔一批出身寒门、忠诚可靠的新进官员,逐步替换旧臣,同时设立监察御史,严密监视百官动向,以防有人勾结外敌。
与此同时,北代军中亦有异动。部分将领原属李光业旧部,虽在朱定国掌权后归顺,然心中仍存不满。朱定国深知,若不彻底整顿军权,北代军心难稳。
于是,他下令整编军队,设立五军都督府,统管各路军马,并亲自挑选将领,重新任命各部统帅,确保军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同时,他加强军纪,严惩贪腐,整顿军营,使得北代军风焕然一新,士气高昂。
然而,就在北代局势逐步稳定之际,南方再传急报??
“报!周国南方诸州,反王势力已成气候,周帝震怒,下令剿灭,然战事胶着,朝廷军屡战屡败,反王势大,恐难平定。”
朱定国闻言,心中一动,立即召集心腹谋士商议。
“周国内乱未平,正是我北代可乘之机。”朱定国沉声道,“若能暗中扶持反王,助其壮大,便可牵制周国兵力,使其无暇北顾。”
谋士点头称是,朱定国遂秘密派遣使者,潜入周国南方,联络各地反王,暗中提供粮草、兵器,并传授战法,助其壮大势力。
此举果然奏效,短短数月,南方诸州反王势力迅速扩张,周国朝廷疲于奔命,无暇顾及北方。
而北代,则趁机修养生息,军力大增,边境稳固,百姓安居。
然而,就在北代局势渐稳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再次将朱定国推向风口浪尖。
王城之中,太皇太后史卫凤病重,卧床不起。
朱定国闻讯,亲自前往探视,见太皇太后面色苍白,气息微弱,不禁心中一紧。
“太皇太后……”朱定国低声唤道。
史卫凤微微睁开双眼,目光中透出一丝慈祥与欣慰。
“朱定国……”她缓缓开口,声音微弱,“北代能有今日,皆赖你一人之力。然你可知,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朱定国神色凝重:“属下愿为北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史卫凤轻轻点头,缓缓道:“你有大志,我信你。然你亦须谨记,北代虽立,然人心未定,诸侯未服,若你欲成大事,须得稳中求胜,不可急于求成。”
朱定国郑重应道:“属下谨记。”
史卫凤闭上双眼,似是疲惫至极,良久,才缓缓道:“我时日无多……你当早作打算。”
朱定国跪地叩首,声音哽咽:“太皇太后请安心养病,属下定不负所托。”
然而,史卫凤终究未能熬过寒冬,数日后,病逝于王宫。
北代举国哀悼,朱定国亲自扶灵,为她举行隆重葬礼,追谥为“太皇太后”,并立碑纪念其功绩。
史卫凤之死,对北代而言,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她是北代的象征,亦是朱定国背后最坚定的支持者。她的离去,使北代朝堂之上,人心浮动,暗流涌动。
李光业虽已被贬为庶人,软禁宫中,然仍有残党潜伏,伺机而动。
而就在此时,北代边疆传来急报??
“报!周国新任兵部尚书张世忠之子张承烈,率十万大军,屯兵雁门关外,意图夺回失地!”
朱定国闻讯,神色不变,心中却已明白,周承启终究还是按捺不住,准备再度北伐。
他立即召集众将,分析敌情。
“张承烈,此人虽不及其父张世忠老练,然亦非等闲之辈。”朱定国沉声道,“此人若率军来攻,必有备而来。我们必须早作准备。”
众将纷纷请战,朱定国却沉思片刻,道:“此战,不可急攻,当以守为攻,诱敌深入,再一击而破。”
众人皆服其谋,遂依计行事。
朱定国亲自前往雁门关,布防设伏,命军士日夜操练,严阵以待。
果然,数日后,张承烈率军南下,直扑雁门关。
朱定国命人坚守不出,待敌军疲惫之时,突然出兵,夜袭敌营,大破周军。
张承烈措手不及,仓促应战,终被朱定国所败,率残部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