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领导同志作出批示,要求相关部门认真学习借鉴。而朱远航的名字,也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种高层会议的名单中。
然而,正当他在学术与政策领域逐步站稳脚跟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事件再次将他推向风口浪尖。
2026年底,某地发生一起严重群体性事件,起因是当地在推进“村改居”过程中,未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导致部分村民利益受损,引发激烈冲突。事件曝光后,舆论哗然,社会广泛关注基层治理中的“形式主义”“脱离群众”等问题。
中办紧急召开专题会议,要求深入剖析事件根源,并提出整改措施。朱远航作为基层治理专家,被指定参与调查并提交报告。
他在实地走访后发现,该地虽引进了先进治理系统,但缺乏有效的群众参与机制,决策过程封闭,信息不对称,导致矛盾长期积累,最终爆发。他连夜撰写报告,直言不讳地指出:“技术可以提升效率,但不能替代民主。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是让群众拥有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
这份报告在党内高层引发震动,也成为后续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民主协商机制建设的意见》的重要参考依据。
事后,有人问他:“朱教授,您不怕得罪人吗?”
他淡然一笑:“如果连我们都回避问题,那谁来守住治理的底线?”
时间一晃到了2027年春天,朱远航已在中央党校任职一年有余。这一年里,他主持编写了《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十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巡回讲座三十余场,足迹遍布东中西部多个省市。他的名字逐渐从“青岭经验”代表人物,转变为全国知名的治理学者。
然而,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最初的起点。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翻阅那些来自青岭的旧照片,回忆那段与群众并肩奋斗的日子。
有一次,他在党校讲课时提到:“治理现代化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地方的事。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我们这一代人能做的,就是为后来者铺好路、搭好桥。”
台下掌声雷动,那是对理想者的致敬,也是对实干者的敬意。
而此时的青岭,早已在他的精神感召下继续前行。新的领导班子延续了他的治理思路,全县上下齐心协力,不断深化“治理共同体”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典范之一。
风起青岭,潮涌时代。
而他,已站在时代的潮头,继续书写属于中国基层治理的新篇章。
朱远航调任中央党校的消息传开后,青岭县的干部群众久久难以平静。有人感慨他终于“飞黄腾达”,也有人惋惜这位实干书记的离去。但在县委大院里,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不舍与敬意。
临行前夜,朱远航独自一人走在熟悉的街道上,感受着这座小城的烟火气息。街边的小摊贩仍在叫卖,几个孩童在巷口嬉戏打闹,远处传来广场舞的音乐声。这些声音曾陪伴他走过无数个日夜,如今却仿佛变得格外清晰,像是要将这一切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中。
他在一家老面馆坐下,点了一碗青岭特色的辣汤面。老板娘一眼认出是他,激动得手都有些颤抖:“朱书记,您这是要走了?我们这碗面,可是您最爱吃的。”
朱远航笑了笑,接过热腾腾的面碗,轻轻吹了口气:“是啊,以后可能没机会常来了。不过,我心还在青岭。”
老板娘眼圈泛红:“我们知道您为我们操了多少心,吃了多少苦。不管您走到哪儿,青岭人都记得您。”
吃完面,朱远航起身告辞,老板娘执意不肯收钱。他也没多说什么,只是默默留下一张纸币,转身走进夜色之中。
第二天清晨,县委大门口早已聚集了不少人。有机关干部、村两委成员、驻村干部,还有不少普通群众。他们举着横幅,上面写着“朱书记一路顺风”“青岭永远等您回来”等字样。人群中,几位年迈的老党员站在最前面,神情庄重。
朱远航走出办公楼时,人群自发地安静下来。他环视四周,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这些人不是来送别的,而是来送一位真正为他们奋斗过的人。
他走上前,向大家深深鞠了一躬:“谢谢你们,谢谢青岭。我虽然离开了这里,但我永远是青岭人。”
人群中响起掌声,夹杂着几声哽咽。有人喊了一声:“朱书记,保重!”随即,更多人跟着喊了起来,声音此起彼伏,如同潮水般涌动。
车队缓缓启动,朱远航坐在车里,透过车窗望着渐渐远去的县城轮廓,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自己即将踏上一条全新的道路,面对更加复杂和广阔的治理课题。
几天后,他正式到中央党校报到。组织部安排他住在党校宿舍区的一套公寓里,环境清幽,远离喧嚣。他的办公室设在一栋古朴的教学楼内,窗外是一片林荫道,偶尔传来学生们朗读的声音,让他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学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