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祸根深种【5K】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父亲,此行当真不需知会左将军一声吗?”
    函谷关外,看着接手关防的长安兵马,刘和忍不住低声道:
    “您的司隶校尉是左将军所表,洛阳八关也俱由左将军交付,甚至河南尹之地亦是其光复,是不是应该……”
    然而刘和话音未落,刘虞便面色肃然的训斥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洛阳八关非魏氏之城,河南尹亦非蓟县之地,如今上交天子实乃天经地义,何须蓟县认可?”
    “我与魏公威间不过私谊而已,怎可乱君臣之礼?”
    不得不说,刘虞这个人简直是正得发邪,与这个乱世格格不入。
    实际上他不仅没有把洛阳郡县当做幽州的附庸,更没有当做自己的地盘。
    因而当王允邀请他入朝之后,他毫不犹豫的便将洛阳之地交了出去。
    只是刘和却没有父亲那些刚正不阿,总觉得有些不妥。
    要知道洛阳之地虽然残破,但终究也有五六十万士民百姓。经过他父亲这两年的休养生息,更是拥兵过万,算是一个不错的基业。
    如今王允一封诏书就想轻描淡写的收回去,刘和自然觉得有些不是滋味。
    或许是看出了儿子的想法,刘虞没有再继续训斥,只是语重心长道:
    “吾知这两年为了恢复洛阳你耗费了不少心血,但洛阳不过一隅之地,我等既是宗室子弟,便当以天下为重。和天下相比,吾家这点损失不算什么。”
    “这天下终究是刘氏的,我等宗室若不尽心竭力,又怎能指望他人效死?”
    听得刘虞这么一说,刘和心中的疙瘩终于算是解开了。
    别管这话对不对,但至少逻辑上没问题,反正刘和勉强能接受这个说法。
    见儿子眉间愁绪散开,刘虞也是由衷的发出一阵轻笑。
    毕竟他一辈人都在为汉室兢兢业业,实在不希望自家子嗣日后行差踏错。
    函谷关上,看着远处的层峦叠嶂,刘虞的眼神不由露出一丝神往与期待。
    他似乎已经透过千山万水看到了已经拨乱反正后的长安,一切都充满希望。
    良久之后,只见刘虞望着长安的方向满怀憧憬道:
    “如今董贼已死,郡贤毕至、众正盈朝,正该我辈用命之时。”
    “玄泰,努力呀,莫要错过这般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
    刘和闻言终于也摆脱了离开洛阳的些许失落,开始对未来踌躇满志起来。
    然而当刘虞父子跋山涉水进入关中,刚入长安便听见一个眼前一黑的消息。
    原来董卓活着的时候,但凡宴饮常常令丁彦思在旁作陪,吟诗作赋以对。
    说来在蔡邕离开之后,丁彦思便是最受董卓喜爱的文人了。
    于是王允不顾马日磾等人的劝阻,坚持将侍御史丁彦思下狱拷打而死。
    罪名则是附逆董贼,霍乱朝纲!
    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刘和当即瞠目结舌。
    附逆董贼,霍乱朝纲?
    若论满朝谁最像董贼余孽,恐怕没有比得过他王子师吧?
    这事若是让他父亲来做还勉强说得过去。
    毕竟如今满朝文武唯独刘虞从头到尾没有依附董卓,反而自始至终都在试图救回天子,甚至还坚定的拒绝了袁绍等人关东诸侯的拥立之举。
    可以说若论名声之清白,长安朝堂之上无一人比得过刘虞。
    但即便如此,刘和也不觉得要对长安的文武百官如此苛责。
    尤其是像丁彦思这种往日名声不错,从未攀附宦官的中正之辈。
    一时间,刘和忍不住喃喃自语道:“何至于此,何至于此呀!”
    相比之下,刘虞在震惊片刻之后倒是很快回过神来,满脸无奈之色。
    因为他忽然猜到了王允此举背后的用意。
    王允之所以这么做,恐怕是在表态。
    什么态度?
    彻底清除董卓余孽的政治态度!
    虽然刘虞今日才到长安,但他在路上就收到了不少亲朋故旧的书信,对朝堂之中的一些动静还是有所耳闻的。
    比如在如何处理董卓余部的问题上,朝中百官便分歧颇大,争议不断。
    马日磾等人认为如今关东郡县形同割据,朝堂衰弱,实不该吹毛求疵。
    与其对那些从逆的凉州兵喊打喊杀,不如招抚之,令其征讨关东不臣之辈。
    如此一来,既能解决董卓余孽盘踞关中的问题,也能物尽其用。
    不得不承认,马日磾之策确实是老成谋国之言。
    即便马日磾也有不少亲朋好友曾死在凉州兵手中,但他却能忍住个人私心,从而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算是一个成熟政治家。
    然而以王允为首的另一派朝臣则坚定的认为应该除恶务尽。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