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样的性质。那为什么会有性质呢?是“知唯是心”,其实就是我自己安立。我自己安立了性质来伤害我自己,我自己也安立了一些性质来帮助我自己。就是“自心取自心”,自己安立了境界来恐怖自己,也自己安立境界来帮助自己,这些都是自己的心所变现。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取着一个空的体性。这个“恶”就是空是错误的,叫恶,邪恶。因为佛法讲空是安立在一切法无自性,而不是真的有一个空的相貌,那这个是遍计执。佛法讲空,这个空是一个理论。一个理论,不是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的一个虚空,其实这样子正是遍计执,一个有所得,是不是?佛法讲空是说,它是我们的因缘所生,唯识所现,它是因缘所生的,所以它本性是空,是悟到这样的道理。但是这个地方的“空”,是我们取着有一个空的相貌来依止,而这个空的相貌正是遍计执。在这个空当中,我们会以为没有因果,就很容易起邪见。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这个修止观都是第六意识的事情,刚开始在静中修都是独头意识。不过它历缘对境的时候,当然有些信息也是前五识接收到的,但是主要在修观都是第六意识。不过这个第六意识修观它是否定自己的,整个唯识学它刚开始是破执,让自己心中先存在一个没有名言的状态。但是这个时候没有名言,跟禅定又不是相同。禅定是一种逃避的方式,我不去管你,你是什么样我不管你,我心中有一个所缘境,无分别住。但是你是怎么样我不管你,你的情况是怎么我不管你,他没有智慧观察。那是离开了境界,找一个所缘境安住下来。我不去分别你,我暂时不分别你,但这样子不能消灭无明。
这个时候是以观来破名言,就是说我观察这些就是我心中的名言安立的,而这个名言,有我的我执法执的无明在里面,所以我必须要消灭它。就像一个人他心中有毒药,有毒,要先把这个毒排掉,才能够吃补药。你是观察“知唯是心”,知道都是我自己心的分别。我为什么要自己创造一个不好的境界来伤害自己呢?没有必要。你以观的缘故,来停下你的分别心,以观而落入无分别,这是有智慧相应。
这个地方跟止就不一样了。“止”是外面情况怎么样我不管,我就是止,心中没有智慧,从止里面出来遇到境界,还是一样颠倒。但这个“观”是你很理智地知道它是什么情况,然后你无分别,你对它的相貌是看得很清楚。所以这个是不一样,它是由观而进入无分别的,不是止而入无分别。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带相观空,资粮位、加行位都带相观空,要到通达位的时候才不是,“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在加行位的时候,我们看加行位的偈颂,三十三面加行位的菩萨,“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加行位的菩萨把一切的名言通通息灭了,但是他心中还有名言,但那个是佛法的名言。因为刚开始佛法先给他一个名言,他用这个名言把所有名言都破坏掉了。但是这时候心中还有名言,那么他以为这个名言就是唯识实性了。“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时候他以这样的名言,把所有的名言通通破坏掉了,他以为他安住在这句话是唯识性。但是不是,“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心中还是有所得,但这个时候已经是加行位了。
到最后连能观的智慧,再看这个下一段。你看三十五面,“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当我们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连“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句话都不执著,连这一句的清净的名言都放掉的时候,就入了唯识实性了。心中是一个绝待圆融的境界,没有能所的对立,正式悟入唯识实性。
所以佛法的名言是最后才舍的,说这个船是什么时候舍?要过河了以后才不要船,不是刚开始就不需要船。我一刚开始都不要佛法的名言,那你怎么破其它的名言呢?说我一刚开始过河都不要船,你怎么到彼岸呢?佛陀刚开始给你一个名言,是要你破你其他的名言,然后你那个佛法的名言也可以舍掉了。就是这个船已经过了对岸,你这个船不要再背在身上了,放掉了。所以,到通达位的时候,我们这一念心跟真如理接触是没有名言的,连佛法的名言都没有。“智都无所得”,你刚开始斩断名言那个智慧的名言都不可得,离一切的名言相了,那个才真正的安住在唯识实性。
不过,当然刚开始我们资粮位、加行位一定要有名言,否则你就是入无想定。佛法叫做乘,车乘。你从生死的此岸,一定要坐这个乘才能够到彼岸,但到了彼岸你就不要乘了,是的。你一开始就使令这念心完全无分别住,这样子是在一切苦恼境界里面找一个暂时的安乐处,等到你一出来以后照样的苦恼,这个三界火宅没有熄灭。因为你问题没有解决。那个心中的无明没有解决,你在整个无明当中暂时找一个房子住,但是你迟早要从房子出来,又遇到无明,还是被它系缚。你一定要依止佛法的智慧,把这个无明的黑暗全部息灭了。这个时候你那个能观的智慧也丢掉,就悟入了唯识实性,就是圆成实性了,是这样子。
所以这个“想”,观想和妄想就差别在这。一个妄想、一个观想;一个如理、一个不如理。“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但是一切的功德海也是由观想生。从唯识的角度,这个想是一个关键。你今天这个想依止的是过去的杂染的名言,你照样用过去的思考模式在思考,你还是继续地伤害你自己。如果你开始现在用佛法的名言来思考,这个时候就是返妄归真,妄想跟观想就差到这个地方。不是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想就是无想定,这叫依他起,这个是业力的关系。
就是由业力的关系,我们会发现我们有一个人的色心诸法,有很多很多的人跟我们接触,这都是依他起性。但是我们对依他起会安立很多的名言,就正是落了遍计执了,当我们对这些相状开始安立名言的时候,就是遍计执。我们不带名言的时候,就是依他起。但问题是我们一定会落入名言,所以我们必须以佛法的名言来破除我们旧有的名言,使令你自己保持在一个无分别智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