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2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第1/2页)
我们刚刚讲到真如,圆成实性。这个圆成实性,我们应该要做两番的简别:第一番是要简别虚妄的遍计执。因为这个遍计执,我相法相的安立,是心中的名言自己捏造出来的,所以这个应该要简别虚妄。其次,要简别世俗的依他起。因为依他起是在某一种因缘下,出现的一种特别的个案。
道理是普遍在一切法上都通用的,所以真如它不是因缘所生法,不是谁把它创造出来的,不是,是佛陀他觉悟了这样的道理。所以这个圆成实性,它又比依他起性更殊胜,因为依他起是一种某种因缘下出现的一个法,或者是杂染法、或者是清净法,但是这个道理是不能改变的。这个真如理,我们凡夫和二乘人,都没有证到这个道理。
这怎么知道呢?我们凡夫只有随缘,没有不变。你做一个人的时候,你就觉得你很快乐;你到三恶道的时候,你就很痛苦。所以我们是随缘,随顺快乐、痛苦的因缘而有变化,我们的内心状态是有变化的,不是说不变的,有变化。所以我们跟真如理不相应,我们只是在随缘这一部分相应。随顺快乐的因缘、痛苦的因缘;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对你也不好。就是随缘,我们的心是随缘的。
阿罗汉的心情是不变,众生在苦恼当中,他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天上人快乐当中,他也是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他安住在毕竟空当中,内心是不变的,不能有变化的。但是他没有随缘义,他不能够说是普门示现,“应以何身得度,则现何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像观世音菩萨那种大悲心的境界,他没有。所以阿罗汉他只有不变义,没有随缘的道理,没有,所以这两个也都是偏一边。
只有大智慧的佛陀这一念心,他能够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他的内心当中跟真如理完全相应了。这个叫做“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是我们内心当中所应该追求的一个真实道理,是这个意思。虽然我们现在做不到,但至少应该知道我们未来所追求的目标。说我们这一念心既然是生命的根本——万法唯识,那么我们这一念心应该要以什么道理做标准,才能够圆满成佛呢?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要调的跟真如的道理完全一样。
不过这个意思是这样,这是一个圆满的目标。但是在次第上我们讲过,应该要先从不变下手,就是先破执,破名言。就是这个目标确认以后,我们在追求目标的时候,先做这个随缘不变的功夫,就是从假入空的功夫;然后起大悲心,再不变随缘。就是说我们在调这一念心的时候,也不妨是分两个次第,从唯识学的意思是分两个次第,是这样子的。但是我们究竟的目标是要达到真如,所以叫做“即唯识实性”,是我们这一念心的真实体性。
这以下的唯识修行位次,它有很多很多的方便,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其实干什么呢?就是用这样的法门来调这一念心,使它契入真如,简单地讲就是这样。后面的五个阶位都是做这种工作,就是把我们这一念心,透过种种的方便,使令它解脱无明,而趋向于真如,就是做这个工作,而安排了五个阶位。
我们看,乙三、明唯识行位。
乙三、明唯识行位
论曰:如是所成唯识性、相,谁依几位?如何悟入?
前面所说唯识相的依他起和圆成实的性,怎么悟入呢?当然我们应该先悟入圆成实,再悟入依他起。先悟入唯识性,然后从唯识性当中,才开出清净的依他起。我们要悟入唯识的性,应该怎么悟入呢?蕅益大师的注解,这当中有提出了三个问:
一问“谁人悟入”?是什么人能够悟入唯识性?谁有资格?
二问“几位悟入”?就是这个修学的次第。
三问“如何悟入”?它的悟入的方法,修行的方法。问这个人是什么种性?它的次第是什么?它的方法是什么?这当中问了三个问。
谓具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住种性,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谓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已闻所成。具此二性,方能悟入。何谓五位?
这当中等于是有三番的答,论文里面有三番的答。“谓具大乘二种种性”。这个种性,唯识学把众生的这一念心,这念了别性,安立了五种种性,我们解释一下。
第一个是声闻种性。这个声闻种性,就这个人所栽培的善根,他一定要证得阿罗汉果了,才能够回小向大。他这一条路是不能改变的,他成佛的过程一定要证得阿罗汉,定性声闻。第二个是缘觉种性。他一定要先证得缘觉。
第三个是菩萨种性。这个菩萨遇到任何因缘,不会退大取小。你说这个大乘非佛说,他的心“其心安如海,不动如须弥”,不能动摇他。这种人他一定是直趋菩萨,直趋佛果,菩萨种性。
第四个是不定种性。这个人的种性是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