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见此彼。
    因“此”,此就是圆成实,这个圆成实跟依他起的关系是“非异、非不异”。它们两个是非异,它们不离,不能离开,这个道理跟事相是不能离开的。但是可也不完全一样,非不异,不即;不即、不离。讲出一个譬喻,“如无常等性”。这个无常的道理是通一切法。
    比如说我们讲杯子,这个杯子跟无常是非异、非不异。因为杯子它是无常当中的一个相状而已,杯子是一个自相,无常是通一切法的道理,无常跟杯子是非异非不异。就像是这个圆成实它是通一切法的道理,一切法都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依他起是这样的道理当中,所表现的其中的一个事相。这个事相跟道理是非异非不异,就像无常跟一切法一样,它都是非异非不异,这个是说明它们的相互关系。
    我们现在是活在遍计执,我们每一个人一动名言以后,内心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我相法相。这怎么办呢?“非不见此彼”。我们一定要先见到了“此”——圆成实的道理,才能够去见到依他起的事相。就像蕅益大师讲一个譬喻说,我们看到这个麻所编的一个绳子,认为是蛇。在我们的内心当中,受用的就是这个全部都是蛇,没有麻、也没有绳子存在。
    那么我们要看到这个绳子和麻的本来面目,应该怎么办呢?第一个,要把这个绳子的相貌破掉,要把这个蛇的名言破掉。蛇的名言破掉以后,我们会看到它是麻,不是由肉做的蛇,它的本质是麻,一定是先看到了麻的本质。就是先看到了圆成实的道理,然后才看到它是个美妙的绳子。就是你一定是先破蛇的影像,见到了麻的本质,然后才进一步见到绳的相状。
    所以说在开展诸法真实相,一定是先见到真理。先见到诸法的总相的真理,然后再见到诸法的别相的依他起性,它是这样子次第。所以讲,非不见此圆成实,而能够见彼依他起。这个地方等于是说出了修学的次第:先破执,证得道理,然后从道理当中,才能够了解各种差别的事相,是这样子。
    好,这个等于是简单的把它复习了,我们看今天的偈颂,看二十八面,庚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
    庚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
    这个地方外人又问难,说三性不离开心识,这个道理我已经同意了。但是世尊在一切的《般若经》当中说一切法无自性,那么这个无自性又是怎么安立的呢?颂主就以两个来回答。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
    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
    这个三性的安立是:“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这个三无性是就着三性而安立三无性,三无性的本身也不是究竟义。所以说“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佛陀是为了一切执著的众生,秘密的说一切法无性,这不是了义之说,所以叫密意。是针对某一类执著特别重的众生,他对三性产生执著,所以,佛陀安立了三无性的道理,是这样子的,
    就是“一切法无性”是佛陀的方便说法。那么一切法无性到底有什么种类呢?这个无性的种类,有三种无性:初即相无性,这第一个;第二个、次无自然性;第三个、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这刚好是约着遍计执,安立了相无性;约着依他起,安立了无自然性;约着圆成实,安立了远离前面的所执我法性,叫做胜义无性。
    好,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前意者,谓即依此三种自性,立彼三无性名,乃是为遣执故,密意说为无性耳!非了义极谈也。
    前意就是前面的偈颂,“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就是三无性的安立,是就着三自性安立的。因为某一类众生他对三种自性产生执著,所以佛陀在密意当中,针对这一类众生,来说有三无性的道理,来破除对三种自性的执著,这个不是了义的极谈。我们看第二段,就是怎么依止三性而安立三无性呢?这下面有次第地说明。
    初依“徧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
    我们一般的凡夫,就是在遍计所执这个体性上执著,有一个我相、有一个法相。针对这一类众生,佛陀就安立了相无性,怎么说呢?“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就是我们有时候觉得这个我是很大的,五蕴是很小,我大蕴小,蕴在我中,这个五蕴在我的体性当中。有时候我们觉得这个我是小的,蕴大我小,这个五蕴——色受想行识是比较大,我比较小,我是住在五蕴当中。有时候是大,有时候小,有一类众生的觉得不决定,有时候是大,有时候小,有大小不定的差别。这种遍计所执,这个体相都是不存在的,都是我们的名言安立的,如空中的花。所以,佛陀是就着一类的对遍计执的执著,安立了相无性,破除这个我相法相的自性。
    次依“依他起性”立“生无性”——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