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2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第1/2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五面,三,通达位。
    蕅益大师把这个《三十颂》分成了三个部分来说明:第一个部分是唯识相,第二个部分是唯识性,第三个部分讲唯识的行位。这个唯识相和唯识性,是就着唯识的教理来发明诸法的真相。诸法的真实相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唯识相]:第一个部分是唯识相,这个唯识相就是所谓的依他起性。这个依他起性有两个情况:第一个情况,就是凡夫杂染的八识所变现的这些三界六道的苦恼果报,这是杂染的依他起;其次,圣人的清净四智菩提,所成就的种种功德庄严,这是清净的依他起。这两个都叫做唯识相,很多很多的杂染相貌,很多很多的清净相貌,而这些相貌都不离开现前一念心识,叫做唯识,加一个唯识。
    [唯识性]:这些差别的相状,这当中有一个共同的道理。说他为什么会流转生死?他为什么能够成就功德庄严?原来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它背后有一个真理。什么真理呢?唯识性,就是圆成实性。这个圆成实性就是所谓的真如,简单说就是它有随缘而不变、不变而随缘这两个道理,也可以说是性空缘起、缘起性空。说诸法的本性是毕竟空,但是它有杂染的因缘,就现出杂染的果报;它有清净的因缘,现出清净的果报。那么这个本性都是毕竟空的。这样的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这个道理就是唯识性,唯识性是通于杂染法的轨则,也通于清净法的轨则。
    这两个道理,不管是唯识相,不管唯识性都是我们必须要觉悟的。因为从唯识的角度,我们每一个人生死的根源是由于无明,就是我们没有看到唯识相,也没看到唯识性。我们活在我们自己名言所安立出来的我相、法相当中,所以就一次一次地招感三界的生死;这个生死不是上帝创造的,是我们自己心中的无明所推动出来的。唯识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应该要破除遍计执,开展唯识性,然后再开展唯识相。
    依止这样的观念,就开展出整个唯识的修行次第,有五个次第: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使令我们不起增上慢,了解这样的阶位,就是我们如何的开展唯识的性相?这当中有五个阶位。这五个阶位,它的总相都是发明唯识的性相,但是它的别相有浅深的不同。这个是在唯识修行位次的第三个阶位,叫做通达位。我们看内容。
    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在通达位如实通达唯识相性。其相云何?
    说有一类的菩萨他已经安住在这个见道位,在见道位当中他是干什么呢?如实通达唯识相性。当然他的次第应该先通达唯识性,然后再通达唯识相。他能够如实通达唯识性相,这个菩萨的内心的状态是怎么情况呢?看偈颂。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我们简单地消文一下。说这个菩萨刚开始应该是在资粮位,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发菩提心,应该是做这种积集资粮、忏悔业障的工作。慢慢慢慢的地再做加行——暖、顶、忍、世第一,那么这个时候应该都是在打坐当中,都是在修止修观当中。在暖、顶、忍、世第一的最后一刹那,他在这个寂静的心中,突然间“若时”,就是在某一个时段里面,“于所缘”,对于他所观察的境界,或者是五蕴,或者十八界,这一切的色法、心法,他在观察这些所缘境的时候,“智都无所得”,这个智是指能观照的智慧,这个智慧是我空法空相应的一个无分别智。这个时候,当这样的一种能观察的智慧都无所得,我们解释一下。
    前面的加行位,他在观察色心诸法的时候,必须依止佛陀的名言,“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依止这个名言,建立一个清净的智慧生起来。以这样的名言来破除所取的相貌,刚开始先破所取,你用这样的一种般若波罗蜜的法宝,把对外境的执著都破坏掉了。在这个加行位最后的时候,这个能观的智都还存在,依止名言,“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心中还有这个名言。但是他不断地在继续的修止修观,止观的力量慢慢增长,到最后他回观返照,观察原来我能观察的这一念智慧,也是因缘所生法,它的本性也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
    当他能够体悟到,连能观察的智慧都无所得的时候,“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他的内心跟唯识的实性就完全接触了。他为什么这一念明了的心可以跟真如理接触呢?因为离二取相故。就是刚开始我们这一念心跟真如有两种的障碍:所取相、能取相的执著,有两个遍计执。这两个遍计执的障碍都去掉以后,我们这个明了性就跟真如理完全相应了,安住在唯识的实性,就是圆成实性或者真如。为什么能够安住呢?因为离二取相故,离开了这种能取、所取的遍计执。
    看蕅祖的注解,这当中分成两段:第一段是释名,第二段述义。先看解释名称,什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