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么叫做通达位?
    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真理,亦名“见道”。
    他这一念心是体会真如,真实的体达契会了真如。“体会真如”这句话是说,前面的加行位对真如的认识,是依止名言安立的,那个真如是名言真如。就是以名字言说所建立的真如,我们这一念心跟名言真如接触,也是好。但是这个时候,这一念心跟真如理是真实相应了,完全相应了,叫通达位。“初照真理,亦名见道”。从无始劫来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终于见到真理了,所以叫见道,这个道指的是真理,见到了真理。当然不是眼睛见道,是这一念明了的心识见到了真理。这个是解释菩萨的这个通达的一个意思。看它的内涵,什么叫做通达呢?
    谓若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智真理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
    说这个菩萨经过一大阿僧祇劫修行,连无分别智的执著都消灭了,都无所得。不取种种的戏论,说这个是好人、这个是坏人,这个是善、这个是恶,这种不管是能分别的、所分别的这些种种的差别相貌,这些戏论,完全都停下来。“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这个时候安住在圆成实性了。
    安住在圆成实性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就是能证的真实智慧跟所证的真理是平等平等,“如如理生如如智,如如智还照如如理”。这个时候是没有能所,平等平等,如如智去照如如理的时候没有能所,“能所双亡,诸相叵得,平等平等”。离开了能取的相和所取的差别的相,都没有了,一切的差别相都停下来,那是一个绝待圆融,不可思议的境界。
    在禅宗有一个公案,说有一个禅师。这个禅师他去参访法眼文益禅师,这个禅师就把他修行的境界讲出来了,说“万里晴空,一轮明月,如何?”就是我经过长时间的修止修观,心中的一个情况是“万里晴空”,心中这个虚空里面的乌云都消失掉了。“一轮明月”,观察的智慧现前,昼夜六时现前。“万里晴空,一轮明月,如何?”,这个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呢?请老人家帮我印证一下,以心印心。法眼禅师说:“犹是阶下汉。”你还是一个凡位的境界,阶下汉。这个禅师是有惭愧心的,马上跪下来说,“请师接上阶。”请上师接引我更进一步,“请师接上阶。”。法眼禅师说:“月落后再来相见。”
    这解释一下,万里晴空,一轮明月,这个是很难得的境界,你那个能观的智慧,经过长时间的栽培,那个势力就非常强大,所有乌云都被你消灭了,太阳出现了,但是你那个能所的境界是存在的。所以你要更进一步,就是月落后再来相见;“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等到你能观察的智慧那种执著都消灭了,这个时候再跟真理相见好了。禅中讲话相见不是说我跟你相见,说你要跟真理相见,月落后再来相见,月亮下来了,才能够相见;你那个智慧都还执著还在,不能相见,那个是加行位的境界,还在对治的过程。
    所以说“月落后再来相见”,也就是这句话,“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这个时候能观的智慧、所观的境界都不可得,安住在一个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真如理当中,是这个意思。这当中的差别,前面是讲它的内涵,这个见道位有两个差别,有真见道、相见道,我们看。
    然“真见道”,是根本智,亲证真如,不变相故,名为“挟带”。若“相见道”,是后得智,变相观空,仍名“变带”。
    这个通达位,第一刹那跟真理相应的时候叫做真见道,下一个刹那叫相见道。我们看,这个真见道是属于根本智。根本智是亲证真如,不变相故,名为挟带。什么叫不变相故呢?我解释一下。在《成唯识论》是说,我们凡夫这个心识,凡夫的第六意识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它有四分:能缘的是见分,所缘的是相分,有能缘、所缘。但是这个通达位的圣人,他跟真如理相应的时候,只有见分,没有相分。因为如果说他的见分跟真如接触,他又变带自己的相分,那就不是亲证真如了,那一定是带名言了,这句话懂吗?
    就是通达位那一刹,那个见分跟真如的理性接触的时候,他不变现相分,没有相分,就是那一个明了的见分存在而已。但是那个见分跟真理是相应,它是没有能所,没有一个所缘境,没有一个所缘的境界存在,它不变带相分。如果你还有一个所缘的相分,那一定是加行位的菩萨。所以讲不变相故,他去亲缘真如的时候,不会变现一个真如的相状再去攀缘,他不必,他直接契入真如,所以不变相故。这个时候是离二取相,离能取、所取相状,就是那一个明了性存在,他也不执著那个明了性有真实性。
    若相见道是后得智,变相观空,仍名变带。
    但是见道位只是一刹那,下一刹那叫做相见道,这个智慧是从根本所引生的,所以又叫做后得智。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