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薄。他一出家以后,一下子就能够上路,乃至于成就圣道。像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出家以后七天就证到阿罗汉果了,这当然都不是今生栽培的,过去生的栽培,根利遮轻。
    二、根利遮重。过去在佛法的善根很强,但是他在五欲所栽培的烦恼也重。这当中也有很多,你像那个毕陵伽婆蹉,慢心很重;像周利槃陀迦,痴心重。但是他们能够不放弃在佛法中的努力,每天修止修观,也能够以这样的善根力量,冲破无始烦恼的遮障。这个是第二类,根利遮重。
    三、根钝遮轻。这一般都是修外道的,外道的修学者在佛法上善根很薄弱,没有信心,没有信心就谈不到什么善根;但是他的烦恼也淡薄,罪业也轻,他也能够修习善法,能够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也能够从初禅乃至于四禅,但是他在佛法的善根薄弱,终究不能解脱生死。
    四、最糟糕了,根钝遮重。在佛法宿世的栽培善根薄弱,烦恼罪业也重,这种人他生命的活动多数是在三恶道,这个都是过去的栽培。
    从过去生的栽培就是“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每一个人踏进佛门各式各样的差别,这样的差别都不是上帝捏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是怎么有的呢?“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就是你必须要接受你过去生所串习的思想,你必须要接受下来。
    但是这个并不是说不能改变,这怎么办呢?“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就是你今生的努力可以使令有所改变。儒家也讲一句话说,“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说这个“惟狂克念作圣”,本来你一出生烦恼很重;但是你今生能够克念,能够如理作意,以止和观的力量来训练你的心识,来调伏你的心识,你也可以做圣,由狂而变圣。
    当然同样道理,你本来过去生栽培的善根很强,你是一个惟圣——过去善根很强;但是你今生一放逸,放纵自己,懈怠,你不再追求无上菩提了,放弃了这样的一个愿望。这样子“惟圣罔念作狂”,你放纵你的念头,在五欲中尽情的活动,你也会变成一个狂人,也会变成善根薄弱的人。所以今生的努力,就是“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它也有某一部分的影响力,而且可以说是决定的影响力。
    像密勒日巴尊者,我们诸位都读过,白教的一个大祖师。他成就以后,弟子说师父,你是哪一个菩萨来示现?密勒日巴尊者说我不是菩萨来示现,如果说我是什么来示现,我过去生是三恶道过来的。这怎么知道呢?密勒日巴尊者早期的时候,用雹术害死很多人,他姑丈夺了他的财产,他嗔恨心很重,学密法用降雹法害很了多人。后来他遇到善知识,修学佛法然后就转变过来。所以以他过去的这样一个粗重烦恼,他今生愿意在佛法修学,还是可以“惟狂克念作圣”,就是你今生是不是愿意努力。
    努力这一句话,我们简单说就是如理作意。这件事情它是这样的,一个修行人,我们能够经常地在寂静当中,去观察我们这一念心,一定会发觉我们这一念心有善根,也一定有烦恼;有烦恼,也有善根。就像说这个世界上有黑暗也有光明,有光明有黑暗。怎么办呢?以佛法的态度就是,加强心中的光明是最重要的,因为光明能够破除黑暗。就是说你把你的善根加强了,烦恼就能够调伏;你不加强你的善根,永远不能对付烦恼,没办法,强压它不是办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1集《唯识三十颂直解》(第2/2页)
    那么加强善根,当然是有戒定慧,你刚开始应该要奉持佛陀的教法,好好地持戒。其次,就是要用止跟观的法宝来调伏你这一念心,一开始你应该多修止,不要让这念心散散乱乱的。我们这念心经常散乱,烦恼很容易活动,烦恼最容易活动的一个环境,就是在散乱的阶段。所以我们刚开始可以以佛号为所缘,“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使令这一念心能够明静不动。然后在这样的状态当中修习观。这个地方我们也可以介绍一下:
    一、你刚开始可以思惟业果,思惟这个业果,业果决定。思惟我们生命的本质不是上帝创造,也不是自然而有的,是由业力,善业成就可乐果报,恶业成就不可乐果报,业果决定,这件事情是决定的。
    二、你可以思惟增长广大,第二个次第。说这个业它的体性是,善业引生可乐果报,恶业引生不可乐果报,而这当中会有变化的,会增长的。这个地方破除我们,我虽然造了一个微小恶业无所谓嘛,不可乐果报也是微小,不是的。这个种子种到泥土以后,它最后开花结果是很多很多;微小的恶业如果不断除,你相续地造作,它这个”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就是它累积也会变成大的恶业。我们对于微小的善业也不应该放弃,因为你相续地造作,今天做明天做,时间久了它也能够变成广大的善业。所以当我们第二个次第,思惟业增长广大以后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