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对外政策本来就是“远交近攻”。受到秦国攻击最频繁的是魏、韩、楚,而不是燕、齐,战役发生地点是由近及远,秦国就是通过这些战役而蚕食了与秦国毗连的大片地域。攻齐之刚、寿只是一次偶然性的战役,并不表明魏冉所推行的一贯政策。怎么能由此夸大范雎建议的“远交近攻”的作用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不客气地讲,所谓的“远交近攻”策略并不玄妙高深,只是常见而已。试想,僻居西域的秦国在东方诸国尚保有一定军事实力的情况下,能够不顾及后勤保障和被夹击合攻的危险而隔山越水劳师远征吗?范雎进言“远交近攻”策略,并无独创性贡献,但对进一步强化昭襄王实施正确的军事斗争路线是有益的。仅此而已!
尽管如此,范雎对结束魏冉家族专制还是进步意义的。魏冉对昭襄王即位功劳最大,宣太后、魏冉以宗室贵族的关系,一家人在秦国专政达几十年之久,魏冉家族最大的问题是反对任用客卿,大量分封土地。因范雎进谏,昭王将魏冉、高陵、华阳、泾阳君从国都逐出归回各自的封地,结束了魏冉家族在秦国的专制,这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针对魏冉与范雎的权力交替,司马光颇有感慨地说:“穰侯援立昭王,除其灾害;荐白起为将,南取鄢、郢,东属地于齐,使天下诸侯稽首而事秦。秦日益强大者,穰侯之功也。虽其专恣骄贪足以贾祸,亦未至尽如范雎之言。若雎者,亦非能为秦忠谋,直欲得穰侯之处,故扼其吭而夺之耳。遂使秦王绝母子之义,失舅甥之恩。要之,雎真倾危之士哉!”司马光同情魏冉,指责范雎是倾危之士。
3、报复须贾。魏王听说秦国将攻打魏韩,急忙派须贾出使秦国。范雎得知须贾来咸阳,就隐瞒相国身份,穿着破旧衣服到客舍来见须贾,继而亲自驾车,把须贾带入相府,当众数落了他三条罪状,随即终止会晤。然后,范雎向昭襄王报告,责令须贾回国。
当须贾前来辞行时,范雎大摆宴席,邀请诸侯各国的使臣,与他同坐堂上,共享丰盛的酒食,而安排须贾坐在堂下,让两个受过黥刑的犯人夹在两旁,逼他吃一些豆拌的草料。等到宴席结束,范雎斥责须贾说:“为我告诉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返回魏国,把范雎的话告诉魏齐,魏齐惊恐不已,被迫逃到赵国,躲藏在平原君府中。
4、逼死魏齐。秦昭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秦昭襄王出兵攻战了韩国的少曲、高平。他听说魏齐躲在平原君府中,想替范雎报仇,就假借朋友聚会之名义,写信邀请平原君来咸阳开怀畅饮。平原君本来就畏惧秦国,以为秦昭襄王有意交好,就赶赴咸阳来见秦昭襄王。秦昭襄王陪平原君宴饮数日,要求平原君交出魏齐。
平原君回答说:“贵而为交者,为贱也;富而为交者,为贫也。夫魏齐者,胜之友也,在,固不出也,今又不在臣所。”
秦昭襄王见平原君不肯交出魏齐,又写信给赵孝成王说:“王之弟在秦,范君之仇魏齐在平原君之家。王使人疾持其头来;不然,吾举兵而伐赵,又不出王之弟于关。”
赵孝成王看罢信,立刻派兵包围了平原君府。情急之下,魏齐连夜逃走,去见赵相虞卿。虞卿估计无法说服赵孝成王,当即解去相印,与魏齐一起逃出赵国,抄小路逃往大梁,想通过信陵君投奔楚国。信陵君听说后,因为畏惧秦国,有点犹豫不决,没有及时接见他们。魏齐听说信陵君不肯接见,一怒之下,自刎而死。赵孝成王得知魏齐自杀,派人取回他的头颅,送到秦国。秦昭襄王有言在先,也就放了平原君回国。
5、害死白起。昭王四十五年(前262),白起发兵进击韩国的野王城,野王投降,使韩国的上党郡同韩国的联系被切断。韩国上党太守冯亭见通往本土的归路已绝,就以上党投赵,求得赵的保护,赵国接受了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君。由此,秦国与赵国发生了激烈的大规模战争,即长平之战。在长平之战中,白起采取迂回、运动的战略战术,大败赵军,坑杀俘虏四十余万人,举世震惊。
本来,长平之战后,形势对秦国极为有利。白起准备乘胜灭赵攻韩。公元前259年10月,秦军再次攻占上党,接着白起命王龁率一路军攻赵武安皮牢,命司马梗另率一路军攻太原。白起自己则率主力留在上党,准备进攻赵国邯郸,最终灭亡赵国。
白起主张乘胜进攻赵国,而范雎主张暂缓进攻赵国。韩魏担心局势恶化,对其不利,于是韩桓惠王约请魏安厘王,派遣苏代持贵重礼物去秦国游说。苏代对范雎说,白起一旦攻灭赵国,秦王就会称帝于天下,而白起则会被封为三公。白起为秦国攻取七十余城,即使周公、召公、太公的功业,也超不过他。白起若被封为三公,这对范雎很不利,到那时范雎不想屈居下位,只怕也做不了主。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