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若秦灭赵,赵国人北走燕国,东走齐国,南走韩魏,秦国还能得到多少百姓呢?所以,不如趁长平之战胜利之机,指使赵、韩两国割地求和,不要让功劳全归于白起。
苏代虽在挑拨离间,但分析得合情合理,尤其是说到了范雎的心里。范雎立即秦请秦昭襄王说:“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秦昭襄王接受了这个建议。秦与赵、韩议和:韩割让垣雍(今河南原阳、赵割让六城,秦兵撤出赵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白起收到命令,只好离开军营,回到咸阳。白起知道这是范雎的自私建议,使自己即将到手的灭赵之功化为泡影,加之范雎向秦昭襄王建言,使魏冉被放逐关外而让白起不满,从此白起与范雎结下了仇怨。
秦国约定的退兵条件是:割韩垣雍、赵六城。但是,秦国退兵后,只是韩国献出垣雍,赵国则不愿意割六城,还联合齐等国以抗秦。为此,秦王又要派白起率兵伐赵,但白起一方面因为对范雎不满,另一方面认为伐赵的最佳时机已经丧失。赵军有备而守,同仇敌忾,且赵四处活动,结亲魏、燕,连好齐、楚,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白起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但昭襄王主意已定,根本不听白起的劝告。秦昭襄王四十九年正月,派五大夫王陵率兵伐赵。王陵军进攻邯郸受挫,将卒多有伤亡。
这时,秦昭襄王又想起了白起。可白起一则由于负气,二则看到这次贸然进攻取胜无望,索性称病不起。昭襄王令白起代替王陵,白起托病不肯,而前线节节失利,昭襄王心急如焚,便令范雎亲自劝说白起。白起虽然很反感范雎,除托病不就以外,还是以大局为重,客观分析了此次伐赵绝无得胜可能的原因。范雎早就准备用自己的私党郑安平代替白起,所以范雎没有按白起的分析失败原因,劝说昭襄王退兵,反而曲意以激怒昭襄王。昭襄王在范雎的煽动下,大发雷霆,表示没有你白起,我照样能灭赵,立即派王龁代替王陵,并增加军队,继续进攻邯郸,结果损失了五校(4000人)士卒,仍不能取胜。
赵国防御极强,各国援兵陆续而至,王龁在邯郸胶着八九个月之久,毫无进展,兵卒死伤甚多。
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一意孤行的昭襄王又亲自到白起府邸,强令白起出山。昭襄王甚至说:“君虽病,强为寡人卧而将之”。话说到这个份上,白起不得不把自己的看法和盘端出,他说:“愿大王览臣计,释赵养民,以诸侯之变。抚其恐惧,伐其骄慢,诛灭无道,以令诸侯,天下可定,何必以赵为先乎?”但是昭襄王根本听不进去,以为白起傲慢故意看他笑话,当即削去武安君之爵位,贬为士伍,并迁之阴密(甘肃灵台县西)。
由于有病,白起当时未离咸阳,过了三个月,秦军在前线失败的消息传来,昭襄王更是迁怒于白起,命他立即起行,不准留在咸阳。白起只得带病起程,范雎和其同党又对昭襄王说,白起心中不满,其意怏怏。昭襄王令使者立即追赶白起,在咸阳西十里之杜邮将白起赶上,使者按照昭襄王吩咐令其自杀。白起乃引剑自刭而死。范雎作为纵横家,在昭襄王与白起之间挑拨离间,最终导致一代名将自杀身亡,这对秦国是一大损失。
6、任用私党。想当年范雎装死,被抛于郊外。返家后即托好友郑安平将自己藏匿,化名张禄,并让家人举丧,使魏齐深信自己已死不疑。半年后,秦昭王派使臣王稽访魏。郑安平设法让范雎暗同王稽会面。经交谈,王稽发现范雎是难得的辩才,将他和郑平安带回秦国,范雎得以脱险。到了秦国经王稽从中牵线搭桥,为其美言,范雎得以与昭襄王面谈,受到昭襄王赏识,后来拜范雎为相。因为郑安平和王稽对范雎有恩,范雎寻机报答他们。
范雎入秦后,贡献了“远交而近攻”的统一天下的策略,并取得了初步胜利;他主张强化王权,限制封君贵族权力,结束了魏冉家族的专政,强化了中央集权,功绩很大。他自己也登上了相位,“天下之事皆决于相君”,权势炙手可热。昭襄王对其极为尊宠,曾对平原君说:“昔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
范雎能够位极人臣,并受到君王尊崇,郑安平、王稽功不可没,为了报答郑安平、王稽,范雎推荐保任郑安平为将军、王稽为河东守。
白起死后,范雎保任私党郑安平为将军,与王龁共同率兵进攻邯郸。赵与魏已结为同盟,魏王曾应赵王之请,派大将晋鄙率十万大军救赵,但在秦国的恐吓下,魏王又下令晋鄙停止进发。后来出现了历史上着名的魏无忌窃符救赵,魏无忌挑选八万精兵,去解邯郸之围。平原君赵胜又带领宾客出使楚国,晓以利害,使楚国派大将景阴率领救赵大军赶往邯郸。韩国则趁机向秦国进攻,“救赵新中”。多数国家站在赵国一方,并有实际行动,这使得秦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