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赵国。
秦军主力在王龁、郑安平率领下进攻邯郸,并以偏师攻魏,攻魏军队取得一些胜利,这使邯郸城内更加紧张。楚、魏援军尚未赶到,邯郸城“民困兵尽”,“炊骨易子而食”。本来就不想救赵的魏王,又派人前来劝降,让赵王尊秦为帝,以使秦国撤兵。但魏王的投降论调受到了鲁仲连的痛斥,赵国军民也不愿向秦国低头,为鼓舞士气,平原君赵胜将家财散给士卒,令夫人以下编入军队,表示共赴国难。由此,征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大大加强了赵军的战斗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赵国邯郸城内军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一直坚持到魏、楚援军的赶到,才开始了一场激烈的会战。公元前257年,秦、赵、魏、楚在邯郸城下鏖战,赵军在内,军民同仇敌忾,奋勇冲杀,魏、楚援军在外,猛烈攻击秦军,在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主将王龁败逃,郑安平所率两万秦军被围得水泄不通,只得投降赵国,后来被赵封为武阳君。
公元前256年,秦又继续向韩进攻,取阳城(河南登封东南)。这时秦国驻守河东的是王稽。范雎入秦时,曾依靠王稽进见昭襄王,故范雎特任王稽为河东守,但王稽却与诸侯国私通,出卖秦国,因此,在邯郸大败不久,秦国在河东也遭到魏、楚联军的打击,以致于河东和太原郡皆从此失守。
按照秦律“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范雎将被收捕三族。但秦昭王对范雎有很深的感情,怕伤了范雎的心,在国内下令:有敢谈论郑安平之事者,与郑安平同罪论处;同时赐给范雎丰厚的食物,以顺应他的心。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王稽为河东守,因为里通外国被处死。史书说,范雎作为推荐人,更是心情烦闷,旋即借病辞去相位,最后郁郁而死。
6、范雎被赐药礼葬。对此,《战国策》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秦攻邯郸,十七月不下。王稽为河东守,不礼于军吏。秦人庄谓王稽曰:“君何不赐军吏乎?”王稽曰:“吾与王也,不用人言。”庄曰:“不然。父之于子也,令有必行者,有必不行者。曰去贵妻,卖爱妾,此令必行也。因曰毋敢思也,此令必不行者也。”
守闾妪曰:某夕孺子内某士,贵妻已去,爱妾已卖,而心不有欲教之者,人心固有。今君虽幸于王,不过父子亲,军吏虽贱,不卑于守闾妪。且君擅主轻下日久矣。闻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无翼而飞。故曰:不如赐军吏而礼之。”王稽不听。军吏穷,果恶王稽杜挚以反。
秦王大怒而欲兼诛雎。雎曰:“臣,东鄙之贱人也。开罪于楚魏,遁逃来奔。臣无诸侯之援,亲习之故,王举臣于羁旅之中,使职事。天下皆闻臣之身与王之举也。今愚惑与罪人同心,而明诛之,是王过举显于天下而为诸侯所议也,臣愿请药赐死,而恩以相礼葬臣。王必不失臣之罪而无过举之名。”王曰:“有之。”遂弗杀而善遇之。
范雎不愧是纵横家,善言而易动人心。秦王本来想将王稽、范雎一起弃市,只是觉得范雎所言有道理,才没有进行“明诛”,而是暗中“请药赐死”而表面则“以礼葬之”的办法,执行国法。有之,有道理,即范雎说的话有道理。善遇之,妥善优容处理,即暗中赐死,表面礼葬,此举保全了范雎和昭襄王的英名。
人们不禁发问:太史公写范雎之死为何用曲笔?我的理解是,太史公喜欢写困厄造英雄的故事,乐于塑造身残志坚的形象,寄托司马迁自己的身世之感和理想,以及生死观、价值观。比如写张仪、苏秦两大策士纵横天下,是也。
《史记》说张仪和苏秦是同学,跟鬼谷子一起学过纵横术。苏秦主张诸国联合以抗强秦,合众弱以攻一强,即合纵;张仪则主张强国拉拢一些弱国进攻另一些弱国,事一强以攻众弱,即连横。由此,两大策士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纵横捭阖,各显神通,玩弄列国诸侯于股掌之间,并在博弈中平步青云,致位富贵,使天下人争相羡慕效仿。
其实,张仪比苏秦早死25年之久,两者并无交集。
司马迁也知道自己笔下的苏秦并不真实,但为什么还要如此行事?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勿令独蒙恶声焉。司马迁因为苏秦成长不容易,有过人之处,不想让他再蒙受嘲讽谩骂的坏名声,故成《苏秦列传》。韩兆琦教授主编的《史记笺证》认为,司马迁所写的《苏秦列传》尽管不能当作信史看待,但这篇传记是司马迁的社会理想与其价值观、审美观的集中体现。苏秦的故事实际上寄托着司马迁自己的身世之感和生死观、价值观。
这是一个困厄造英雄的故事,与范雎病退一样,带有个人的价值偏好和主观色彩。秦攻打邯郸失败,河东和太原郡失守,与范雎任用私党有很大关系。郑安平、王稽都是范雎保任,郑安平为将军,王稽为河东守。按照秦律“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王稽私通外敌,郑安平率部投降,都是死罪。因此,在公元前255年,范雎就同王稽一起被处以死刑。
本来,郑安平降赵后,昭王念范雎之功,并没有按律诛杀范雎,反倒赐食物日厚,并不允许人们提及范雎忧心之事,以慰藉范雎。但范雎保举的河东守王稽又私通敌国,导致河东和太原失守,昭王大怒,不斩范雎无以向国人交代,便以赐药厚葬的方式,执行秦法。表面看,范雎乃病死,实则被赐死,此举顾全了昭王和范雎的面子。蔡泽为相与范雎无关,范雎已经死掉。继相位的是燕国人蔡泽,但人们不认可甚至反对,数月后,“谢病归相印”。
长平之战,秦军死伤过半,加之秦国围邯郸失利,丢城失地,而楚国灭鲁,攻占齐国西边之城邑,“当是时,楚复强”。同时,秦昭王在范睢的离间下赐死白起,秦国内忧外患。昭王说:“夫(楚)以远思虑而御勇士,吾恐楚之图秦也……今武安君(白起)死,而郑安平等畔,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吾是以忧。”从中可以看出秦昭襄王对时局的担忧,也可看出秦昭襄王对赐死白起的追悔和对范雎的不满,这也是秦昭襄王赐死范雎的原因之一。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有感情用事的地方。范雎被拷打得肋折齿落,体无完肤,又用席裹弃于茅厕,其不幸遭遇与司马迁被处以宫刑同样不堪,司马迁乐于塑造身残志坚的形象。看罢“困厄造英雄”的故事,你会更认为范雎是被处死的,况且出土的睡虎地简已证实:(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王稽、张禄死。(藏于湖北博物馆)
搜索
范雎念ju还是sui
白起后人家谱
范蠡和范雎的关系
范雎九个字逼死白起
芈月为何杀魏冉
睢和雎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