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疏。
因此案涉及唐仲友,为避嫌,严蕊被移至绍兴司理院,远离台州审讯,朱熹不了解严蕊之事细节,也能说得通。
问题就在于,唐仲友曾私闯绍兴司理院,并殴打了审案的推官,那么到底是谁主张对严蕊用刑?诱供目的何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虽然绍兴不归唐仲友管辖,但浙东基本是王淮和唐仲友的地盘,为何有人非要把严蕊和唐仲友有私之事坐实?
这些疑点史书不会记载,只能靠我们自行判断了。
纵观此案,唐仲友不法事定存,不过是仗着有王淮这个后台才仅仅作罢官处理。而严蕊受刑蒙冤,朱熹作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主抓政务,也难免有失察之责。他并没有把理学思想应用到实际事件中去。
03.
朱熹出生在官宦人家,父亲朱松曾任官着作佐郎、史馆校勘、司勋、吏部郎等职,秦桧向金人求和时,朱松极力劝阻,因此遭到外放,自请为祠官,管理台州崇道观。
在朱熹14岁的时候,朱松就病逝了,因此朱熹随母亲祝氏自尤溪迁至崇安,投奔父亲的好友刘子羽,即朱熹的义父。
传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天资聪颖,5岁便能通读《孝经》,并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6岁时,朱松指日示曰,朱熹便问,日何所附?天何所附?此时就能看出他的穷理之心。
刘子羽对朱熹很好,视为己出,很重视他的教育,因此特请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三位老师教习朱熹。不仅如此,刘子羽还专门为朱熹母子筑建别舍,名曰紫阳楼。
18岁时,朱熹考取贡生,次年进京参加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因此,老师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正式成家立业。
公元1151年,22岁的朱熹通过吏部铨选,官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向朝堂迈出了第一步。
两年后,朱熹赴同安途中,再拜李侗为师,他一部分思想理论受教于李侗。李侗为程颢、程颐的二传弟子,朱熹曾三次求见李侗才入其门,此后几年一直在钻研学问。
公元1162年,高宗禅位,孝宗赵昚登基,旋即在垂拱殿召见朱熹,朱熹面圣上三札,因抗金之计被汤思退驳回,故授国子监武学博士时,朱熹辞职不就,请祠归崇安。
5年后,崇安发生水患,朱熹参与救灾,积累了很多经验。
随后,朱熹重读程颢、程颐着作,从全新角度独创“中和新说”,这意味着此时他的理论已经逐渐成熟。
他笔下的《观书有感》就是作于此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04.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公元1169年,朱熹丧母,建寒泉精舍为母守墓,开始了长达6年的寒泉着述,这首《春日》就是作于这段时期。
公元1175年,吕祖谦访朱熹,两人在寒泉精舍相聚一个半月,谈理论道,随后又一起赴信州鹅湖寺,与陆九龄、陆九渊及刘清之相聚,史称“鹅湖相会”。
三年后,孝宗再召朱熹,知南康军兼管农事,适逢大旱,朱熹主持赈灾,并寻白鹿洞书院废址,不遗余力地完成重建。学院重建完成后,陆九渊曾来讲学。
之后,“唐仲友案”就爆发了,朱熹虽赈灾有功,但因失望请辞,继续着述,开始广招门徒,聚众讲学。这期间,朱熹的理论已经大成。
公元1190年,61岁的朱熹知漳州,并在那里实施了改革,但因阶级矛盾激化严重,未能成功。
翌年,朱熹长子朱塾病逝,朱熹悲痛欲绝,以治子丧请祠,迁居建阳,后于考亭讲学,创建考亭书院,“考亭学派”具雏形。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这首《劝学诗》就是写给门生的诫语,学院规模越来越大。
公元1194年,宋宁宗赵扩即位,湖南瑶民蒲来矢起义,震惊朝野。朱熹临危受命,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赐紫章服。到任后,朱熹采用怀柔政策,叛民得以安抚,因此朱熹在当地兴学校,广教化,督吏治,敦民风,并扩建了岳麓书院。
同一年,宁宗任用定策有功的赵汝愚为相,召朱熹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故朱熹于行宫奏事,谏言宋宁宗正心诚意、读经穷理,妥善处理潭州善后事宜。
随后入殿讲《大学》,反复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希望通过匡正君德来限制君权的滥用,所以引发宁宗和韩侂胄的不满,入朝仅46日就被除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