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山区小学(一)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王元初老人是在80年的春学期恢复工作的。
    区教委考虑到他已51岁,再干几年就退休了,原本打算把他安排在本村的晏冲小学。
    这所小学堂也是他当年初创的,离家就又近,很是适合在那养老。
    可王元初坚决要求去条件最艰苦、最缺师资的山区小学。
    希望能在最后十来年的教师生涯中,为山区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以此来报答党和政府的再造之恩。
    正好辖区内有一所叫红石湾的小学缺国家教师,王老先生的主动请缨,也算解了教委领导的燃眉之急。
    还给他官升一级,增加了一级工资,兼任红石湾小学的校长。
    王世川送老父亲前去赴任,父子二人一早出发,翻过十几座山头,又坐了十几里路的渡船,才在黄昏时分来到了这处群山深处的乡村小学。
    一栋四五间土坯草顶的茅庐,便是这个学堂的全部建筑了。
    泛白的泥石操场,有几个女娃学生在跳方块,见到他们两个山外来客,都好奇的围上前来。
    操场边的古槐树下,悬挂着一块废旧的铁犁铧,应该就是这个学堂上课下课的信号铃了。
    雾霭蒙蒙的夕阳下,一缕炊烟袅袅升起,还能隐约闻到饭菜的香味。
    这所小学堂的老师们,正在为新来驾到的王校长准备着接风宴呢。
    “爸,这个山旮旯太偏了!在晏冲老家教书多好!”
    王世川挑了一担子老父亲的行李,看着山腰上的红石湾小学,不无惋惜的笑道。
    “比我想象中好多了!你等着瞧吧,两年后我就能让他大变样!”
    王元初双手杵着竹杖遥看前方,满眼满脸的憧憬和深情,就像是见到了久违的初恋一般。
    “这哪像学堂啊!我们生产队的牛棚都比它强!哎!爸,你真会选地方!哈哈哈!”
    这个山区小学真是太小太破了,和山外岗上那些围子里的乡村小学没法相比,连王世川这样的农民都看不上眼了。
    “山色空濛,夕阳如烟!这地方好好拾掇拾掇,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王元初环视四野,高声的慨叹道,一边迫不及待的加快了脚步。
    同样的山色和草庐,他与半文盲的儿子,所见的感悟自然天壤之别。
    “你回晏冲也不方便!下个月我把娘送过来,给你做个伴!油盐酱醋啥的,我从山外给你买!”
    王世川贩运木材,每天都来往穿梭于大别山的内山和外山之间。
    但如此偏僻的山旮旯,他还是第一次进来过,也不禁为老父亲的日常生活担忧了起来。
    “你们不要担心!你老子我这辈子啥苦没吃过啊!在这红石湾小学我肯定能多活几年!呵呵,世川!你下次过来给我带一套木匠工具,我有用处!”
    重新恢复教书先生的公职,令王元初充满了斗志和激情。
    人人嫌弃的生产队猪倌,成了受人尊敬的一校之长。
    人生机遇的如此变化,生活上再大的困难,在刚刚翻身解放的王老先生看来,也不算个事了。
    父子俩谈笑之间,已有教工热情前来,接下王世川肩上的挑子,迎接他们的王校长了。
    第二天是星期天,王元初组织召开了全体教职工会议,也是教师生涯中断二十年后第一次履行公职,令他百感交集。
    他发现红石湾小学的处境和困难,远比先前想象中大得多。
    全校连他在内就四位员工,其他三人都是民办教师。
    小车老师是个女娃,红石湾大队书记的闺女,两年前刚刚高中毕业。
    吴老师和张老师,都是有着十多年教龄的老同志了。
    先前主持学校工作的吴老师,向王元初简单汇报了学校的一些情况。
    全校目前总共有四十多个学生,五个年级,但这些年来基本上没有向区里的初中输送过几个生源。
    绝大多数的娃们念书就是小放牛,隔三差五过来一趟混混日子,还没到小学毕业就全都辍学了。
    学校校舍的后面,有五六亩山地的学田。
    当年小学初建时,大队负担不起教育经费,就把这片山地划给了学校,由老师带领学生们半农半学,以此来保证学校里日常的开销。
    那个时候的乡村中小学,好像都有学田,五亩十亩的不等,这也是从旧时代保留下来的一种传统。
    既可为学校食堂提供蔬菜和粮食,也让学童们有了一方劳动实践课的基地。
    让他们自己动手,全程参与耕耘、种植、收获的全过程,小小年纪就能懂得稼轩之苦。
    这种学田制度在过去的年代里教育意义不大,农家孩子放学回家,没有不做家务农活的。
    但在当代,娃们离祖先留下的农耕文明越来越遥远了,正是学田制度在文化传承、培养学童耕读精神等方面大显身手的时候。
    而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