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四训找到两个原因:我为什么会短命?为什么会福报这么薄?为什么会跟众生没有缘,都没有人愿意做我的儿子?他自己反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没有容。对别人不能包容。还有自己觉得自己很聪明,只要他自己看不起的人、思想跟他不一样的人啊,他那种苛薄,批判特别强,没有包容的心、太清高。第二个,没有忍,容是针对人。忍是针对事。他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耐烦、没什么耐性,所以就造成他没有儿子跟薄福的第二个原因。所以他开始修正。他往他内心的世界,用佛法的道理跟自己沟通。大乘佛法都是用沟通的,跟自己沟通。你必须要回到你内心的深处,跟你过去的你沟通。强迫是没有用的。</br>你看过去的我:是颠倒的,造了很多业,打很多妄想,当然业该受的都受完了,问题是这个妄想留下来。过去是颠倒的你,现在是觉悟的你。所以一个学佛的人,内心有两个你,一个是过去的想法,一个是现在的想法。所以你看我们经常会矛盾啊,真妄交攻。没有学佛的人,他只是一个想法,他很正常。你看学佛的人很矛盾就在这里,经常是真妄交攻。圣人也没问题,圣人他心中只有一个想法,清净的想法。那么我们在非凡夫、非圣人,这个过程是最麻烦的,两个想法。那你必须用觉悟的心跟它沟通:诶,不要这样子,你现在这样没有包容心,对事情没有忍耐心,你永远成不了大福报。他开始改变自己,所以从前面的相状观察,他得到了启示,开始从言语上对治。很多事情开始包容,把胸量扩大,结果他又生了两个儿子,这个花报就出现了。两个儿子都做官,他本来五十三岁,活到七十四岁。他本来的官是做到县长,一个地方的小官,后来做到中央的高官。</br>从这个故事看来,意思就是说:佛法认为祸福由因,这一块是没有错,但是你要同时看到改变在缘。这部分外道没看到,外道只会把你的命算出来,他没办法告诉你怎么改变的。就是调伏。用种种的善巧方便,让你的心有容、有忍,往光明的面走。所以:</br>你心态改变的时候,你的果报就改变了。</br>那么这个就是以空假中三观,来面对你的想法、来调整想法。那么这个时候你会从一个比较狭隘的、丑陋的五阴,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五阴,它的主导性就在这个想,从这个地方来下手。</br>乙三、修行篇(分二:丙一、总标。丙二、别释。)</br>我们修行的开始,就是去作一些方便的对治,要有一个实际的下手方法。</br>丙一、总标(分二:丁一、徴问。丁二、示答。)</br>丁一、徴问</br>首先,是如来对法会大众的一个徵问:</br>【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br>我们把它作一个解释:佛陀讲修行之前,他先讲到两个基础,道前基础。他就问与会大众说:汝等已经决定要发菩提心,要开始趋向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那么对于佛果、如来的这个妙三摩提(这个妙三摩提指的是什么呢?就是首楞严王三昧,或者讲真如三昧)对这样的一个正念真如的三昧,生起精进勇猛而不疲倦的心。这时候你要修这个三昧之前,你一定要:先明发觉初心。</br>问一:什么叫发觉初心呢?就是你要先明白,你最初发起觉悟的那一念心,是不是具足两种决定不疑的理解。</br>问二:那么什么叫做二种坚定不疑的理解?</br>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我们开始修行,当然先发愿。佛法是先有愿景,先有愿才有行动,以愿导行。就是说:你希望你来生变成什么样的结果,你才采取行动。而佛法是先有起结果再有行动的。</br>菩提愿有两种:一个是愿菩提心,一个是行菩提心。我们一般的菩提,是属于愿菩提心,就是偏重在意乐。我很想要往生,我很想要成佛,但是很难采取行动,还在内心当中酝酿当中。那么到了行菩提心的时候,是我一定要成佛、我一定要往生,才采取行动了,付诸行动了。那么从愿菩提心,要转成行菩提心,它这个过程当中,你要产生二决定义。两种坚定不疑的理解。所以这个二决定义就是加强你的菩提心,让你不退转,坚持下去这种愿力。从一个心中的意乐,而转成一个实际的行动,这个就是所谓的二决定义。</br>丁二、示达(分二:戊一、审观因地发心。戊二、审详烦恼根本。)</br>前面的问,当然法会当中,没有人有智慧回答,佛陀还得自己回答。</br>在修行过程当中——</br>第一个,你要知道:你能对治的是什么?你凭什么去修行?你所依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菩提心。在修行的过程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