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br>所以六根当中,从回光返照的角度,这三根特别重要,眼根,耳根,意根这三根。当然你要放逸,那六根都很厉害。</br>己三、举颂劝修(分三:庚一、总颂性修二德。庚二、别示修行方法。庚三、总叹法门殊胜。)</br>佛陀到这个地方已经把整个修行的道前基础,包括理论,包括你整个修学的方法,都讲得很清楚了。那么这以下,用偈颂的方式,作一个总结:</br>庚一、总颂性修二德(分二:辛一、颂性修不二。辛二、颂方便多门)</br>第一段,佛陀先总颂性德,性德讲安住──安住现前一念心性。修德是讲──对治,用空假中三观来对治妄想。依性德而起修德,以修德来帮助性德。</br>辛一、颂性修不二</br>世尊重颂:</br>【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br>空观</br>法本空寂:</br>【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br>假名安立:</br>【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br>这里,就真实讲到安住跟调伏两个问题:</br>安住──</br>任何的修学方式,都要先求安住,先把脚跟站稳了,才来谈所谓调伏的问题。</br>怎么安住呢?</br>这时世尊就重宣此义,首先讲真性。这个真性就是真实的心性。为什么讲真实呢?因为它不是假借外境而有,它是本来清净,不是因为你修行以后才清净,不是。它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无量的德能,这个叫做真性,这就是菩萨的依止处,我们依止现前一念心性来修空观。</br>是观察什么呢?</br>有为空,缘生故如幻。首先,我们站在一个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观察整个三界的因缘果报,有为诸法,它毕竟是空寂的。为什么呢?缘生故如幻。因为所谓的三界生死,它是要假借业力的因缘才能够显现。比方说,我们今生为什么会有男人的相貌,跟女人的相貌?因为你过去生有这个业力,这个业力在释放的时候,你就循业发现,你有男人的色身、男人的感受、男人的想法、男人的造作、男人的了别;等到你这一群业力的力量,让你释放完以后,你来生变成一个女人,你又转成一个女人的色身、女人的感受、女人的想法。那我们就要问啊──那你前生的男人的身心世界,跑哪里去呢?没有跑哪里去,它本来就是没有的。生命本来就没头没尾,跑哪里去了?它从毕竟空而来,又回到毕竟空嘛!它只是在因缘和合的当下,你感受到有它一时的假名、假相、假用,等到力量消失了,就完全消失,就好像说是如幻。</br>什么叫如幻呢?</br>就像比方说:有一个魔术师,拿着一条手帕,这个手帕变了一个兔子,变完以后、又变成一个苹果。那我们就问:你刚刚变的那只兔子,跑哪里去呢?它只就是一个布嘛!这个布表示真如,真如受熏以后,它显现一只兔子;它本来是没有兔子,最后也没有兔子,只是过程有它一时的假名、假相、假用,这叫做缘生故如幻。这个地方是在观察有为法,为什么讲空呢?因为它没有真实的体性。当然,它一时的假名、假相、假用这也不能否定,佛法是不坏假名、不坏假相,只要求你不要去执着。</br>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前面的所观境是有为的生死之法,这以下观察是无为的、阿罗汉的涅盘的寂静之法。无为的涅盘,它是没有生起也没有消灭,它是不生不灭的,但是它也是不真实,如虚空之华。所以菩萨观一切法空的时候──远离有为,远离无为。因为心性它本身不是有为的相状,它也不是无为的相状。所以《心经》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菩萨依止一念心性,入空观的时候──不生、不灭是一句话哦,不是两句话;它不是生相、也不是灭相;它不是污垢、也不是清净,它不是增、也不是减──它离一切相。</br>在离一切相当中,这个真妄是怎么安立的呢?</br>一、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br>我们说:生灭的因缘、果报是虚妄的,讲虚妄的目的,是为了开显真实的功德,其实所谓的真实的相状、虚妄的相状,它都是一念心性显现出来的。你看四圣谛,苦、集二谛是虚妄的。我们为什么有生死果报呢?因为有惑、业、苦的因缘,烦恼跟罪业的因缘显现生死的假象。为什么有涅盘呢?因为戒、定、慧的因缘显现涅盘。所以所谓的生死跟涅盘,都是一念心性显现出来的,但是一念心性它本来不是生死,它本来也不是涅盘。所以:</br>二、犹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