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br>所以:当我们以空观,观照一念心性的本体的时候,是离一切相,它是非真、非非真。非真就是虚妄;非非真就是真实。它不是一个生灭的虚妄相,也不是一个真实的涅盘相,而且它是没有能见、所见。这里的空观所观照的是──心性的一个本体,就是离一切相。</br>《庄子》一书里面讲到说:我们一个人的胸量很重要──</br>一个人的知见影响你的胸量,你的胸量影响你一生的成就!</br>他举一个譬喻说: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微生物啊,朝生暮死,它的生命只有一天,它白天起来的时候看到人世间,晚上就死掉了,所以它一生的胸量,就是这么一个胸量,它的所缘境就是这样。这个人类好一点,活到七、八十岁,他的胸量就是这几十年的见闻觉知的胸量,七八十岁。他说,有一种灵龟啊,就是五百年为一个春天,所以它就活了好几千年,它的胸量是几千年…一个累积的一个胸量。</br>那我们要问:菩萨的胸量是什么?</br>他是安住现前一念心性,是远离有为、远离无为,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他是超越时空的。菩萨那一念心是离一切相,因为他离一切相,所以他的心量才特别的广大,只要有相状的东西都不会太大。所以这个空观,是先安住到心性的本体──先扩大胸量。</br>接下来,再看假观,这个假观就开始观察因缘果报︰有杂染的因果、有清净的因果,这个假观就是对立,空观是离诸对立的,一旦落假观就有善恶、染净的差别。</br>假观</br>缚脱无二:</br>【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br>迷悟有别:</br>【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br>它先观中间无实性,这个中间指的是什么呢?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中间产生六识,那个识,感情、感受产生了,这个中间没有真实的体性,所以是故若交芦。什么叫交芦呢?就是两根互相依存的这种交芦之草。这种交芦草它有相状,但中间是虚空的。就是说:根、尘、识,但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没有实体的。那么结解同所因──第一个结,是凡夫的烦恼,第二个解是圣人的解脱。凡夫之所以创造了很多的烦恼跟罪业,圣人之所以产生很多的解脱跟功德,他们都是依止六根而起,都是六根,所以圣凡无二路。</br>圣人的心在哪里活动呢?在六根活动!不要以为圣人就不是在六根了,圣人还是用见闻嗅尝觉知,文殊菩萨来到我们人世间,他也是用眼根去看,当然他眼根范围特别大;他也是用耳朵听…他也是要利用他的见闻嗅尝觉知产生解脱的妙用。但是,后文会说到,六根门头有两条路:第一个是向外攀缘──通往生死之路;第二个回光返照──通往涅盘之路,如此而已。有前门跟后门的差别。</br>所以『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所以我们观察交芦草,它中间的体性,既不是空、也不是有,它离一切相──没有空的相状,也没有有的相状。</br>在这无相当中,因为因缘的作用,就有它的差别──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当它是迷惑颠倒的时候、向外攀缘的时候,六根就启动了无明的力量。发明──当它回光返照的时候,六根门头就启发了心性的常乐我净的功德。所以当你入假观的时候,就有凡夫的路、跟圣人的路,入空观是离一切相的,那么假观当然就有因缘果报的差别。</br>在这禅宗有一个道场,这个方丈和尚年纪大了,想要退位选一个新方丈。禅宗当然他们是以心印心,方丈不能随便选的,不是你戒腊高,就可以当方丈啊,要有本事啊,要开佛知见啊。因为禅宗的整个修学,是靠方丈和尚领导的,以方丈和尚觉悟的心来领导、来影响大众觉悟的心。所以要选方丈怎么办呢?考试!那问题来了…禅宗它不立文字,它也不讲名相的,那怎么考试呢?方丈和尚把所有的住众,集合在大殿,中间放一个脸盆。出了一个题目,问:这是一个什么东西?你不能说它脸盆,道一句!有人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杯子;有人说它是一个很大的碗;很多人就讲话了…方丈和尚都不回答!后来有一个高明的大座一出来,一脚把这个脸盆踢翻了!踢翻了以后再把它拿回来放着,向方丈和尚顶礼。这一脚踢下去啊──新的方丈和尚!</br>这表示什么呢?当然善知识在测试,藉境显心嘛,因为你的心在想什么,没人知道。我放一个东西,看哪一个人是喜欢攀缘外面的,你说它是什么、什么…你就是在向外,你已经有所住了嘛!那么这个人把脸盆踢掉,它是回光返照,他是先破相,破相之后,又把它拿回来放着,又不离开这个相状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