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平准仓运营十三条》,核心为“三公”原则:信息公开、流程公正、分配公平。所有物资进出皆录于册,每月公示;承运商遴选公开招标;百姓可凭“惠民帖”优先购买限量平价商品。同时设立监察组,由锦衣卫与当地士绅联合监督,举报属实者重赏,徇私舞弊者严惩。
一个月后,扬州平准仓正式开仓放粮。首日即发放大米两千石、棉布三千匹,价格仅为市价六成。百姓闻讯蜂拥而至,秩序井然。更有孩童编出口诀传唱街头:“朝廷开了仓,米比往年香;不怕奸商哄,只认红印章。”
捷报传入京城,朱元璋抚须微笑:“这小子,还真有点本事。”
然风波未平。三日后,福建急报:倭寇突袭泉州港,焚毁两艘准备启航的官船,劫走大批硫磺与硝石。更令人震惊的是,据幸存水兵供述,倭寇竟操着半生不熟的闽南话,装备亦非典型倭刀,而是仿制佛郎机火铳。
马祖立即意识到,这是沈家残党勾结海外势力的报复行动。他们不仅要破坏新政,更要制造“海禁松弛则外患频仍”的舆论,逼朝廷收回开放海贸之令。
他连夜调阅沿海防务图志,发现泉州守备兵力薄弱,主将竟是沈文昭表亲,早已被革职待审。而真正掌控东南水师实权的,乃是镇国公朱辉??这位开国功臣之后素来主张全面海禁,视一切涉海商业为祸根。
马祖深知,若不能迅速重建海上秩序,不仅皇商计划将夭折,连带边疆安全也将陷入危机。他果断上书,请准组建“海巡营”,直属皇商总局,配备快船二十艘、火炮百门,专司护航缉私。同时提议恢复月港通商试点,允许持证商船出海贸易,税收归平准仓专用。
奏折递上,朝议再起波澜。朱辉当廷怒斥:“尔等纵容奸商,引狼入室!昔年胡惟庸通倭之鉴不远,今又欲养虎为患乎?”
御史台接连弹劾马祖“擅权妄为”、“媚商害国”,更有匿名揭帖散布宫中,诬其与洋人密约,欲“卖岛求荣”。
风雨如晦之际,刘姝宁携信儿登门。孩子已退烧,活泼如初,扑进马祖怀里嚷着要看“大海上的龙船”。她轻声道:“我知道你现在很难。但记得你说过的话吗?让地上的路像星河一样明亮。这条路,总得有人去铺。”
马祖握紧她的手,当晚修书三封:一寄张三丰,请其派遣武当弟子协助训练海巡营弓弩手;二致徐达之子徐增寿,恳请借调五艘战船应急;三送陈伯安,命其速赴月港,主持首批出海商队资格审查。
与此同时,他亲自赶赴泉州。沿途所见,渔村萧条,渔民不敢出海,唯恐遭倭寇劫杀。抵达当日,他不顾劝阻,登上一艘受损官船查验残骸。在焦黑的甲板夹层中,发现一枚刻有拉丁铭文的子弹壳。
“果然是西洋人插手。”童才以蹲在一旁分析伤口痕迹,“这些‘倭寇’中有至少三分之一是白肤碧眼之徒,极可能是葡萄牙雇佣兵假扮。”
马祖眼神渐冷。他终于明白,这场博弈早已超越国内权斗,卷入了全球海权争夺的漩涡。西方列强正悄然东来,而大明若固守封闭,终将被时代巨浪吞噬。
七日后,第一支海巡舰队组建完成。旗舰“靖海号”由改造战船升级而成,装配新式子母炮八门,船员三百,统帅由原水师副将林震担任??此人曾因反对沈家走私遭贬,如今得以雪冤复起。
出发前夜,马祖立于岸边礁石之上,望着浩瀚东海。身后传来脚步声,却是观音奴抱着麟儿走来。孩子咿呀学语,伸手抓向远处灯塔光芒。
“你会回来吗?”她轻问。
“会。”他说,“但我可能不会再是原来的我了。”
她笑了:“你从来都不是那个只会读书写字的舅舅了。你是风浪里的舵手,是黑暗中的火把。”
黎明破晓,号角长鸣。靖海号率领十九艘舰船缓缓驶离港口,旌旗猎猎,炮口森然。岸上百姓自发聚集,挥舞着手巾呐喊助威。有老人跪地焚香,祈求海神庇佑这支“天子商队”。
三个月后,捷报频传:海巡营在台湾海峡击溃一支伪装倭寇的国际海盗团,缴获火器百余件,俘虏外籍佣兵十七人;月港首批十艘商船满载丝绸瓷器远航吕宋,换回白银十万两;扬州平准仓模式推广至苏州、南昌,米价回落两成,民怨渐消。
而最令人振奋的消息来自非洲东岸??一艘挂着大明龙旗的商船,历经两年航行,终于抵达马林迪王国,带回当地国王致洪武皇帝的亲笔国书与珍贵象牙、犀角贡品。船上日志记载:“舟行万里,星辰为引,风浪无阻。始知天下之大,非中原所能尽括。”
消息传回,举国沸腾。朱元璋在奉天殿亲手点燃一挂万响鞭炮,大笑曰:“朕的儿子没看错人!马家小子,真乃我大明第一国舅也!”
然而马祖并未沉醉于赞誉。他在奏疏中写道:“海道既通,利弊共生。洋货涌入,恐伤本土匠人生计;白银泛滥,或致币制紊乱;夷狄窥伺,防患尤须未然。故臣请立‘海事学堂’,教航海、算术、外语、律法;设‘外贸互市法’,明禁榷品类,定抽分比例;并建议五年一小审,十年一大评,随时修正海策。”
这份奏章被后世称为“隆庆前策”,虽未能即时全部施行,却为百年后的对外开放埋下思想火种。
冬去春来,又是一年上元节。京城张灯结彩,鳌山灯火通明。马祖携家人出游,信儿骑在他肩头,欢呼雀跃。忽然,一个小贩捧着琉璃灯笼叫卖:“星星灯嘞!照得前程亮堂堂!”
马祖买下一盏,递给儿子。信儿仰头问:“爹爹,咱们家门口也能挂吗?”
“能。”他笑着点头,“而且不止一盏。”
回家路上,刘姝宁挽着他臂膀,轻声道:“你觉得,这条路还能走多远?”
他望向紫禁城方向,那里依旧深不可测,暗流涌动。但他知道,只要平准仓还在运转,海巡船仍在巡航,就有千万百姓因此吃饱穿暖,有望改命。
“走到哪算哪。”他说,“但只要我还站着,就不会让任何人把灯吹灭。”
夜风拂面,万家灯火如星河倾落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