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黄罗拔缓缓地抬起头,瞪了阿毛一眼,没好气地说:“走?不走还留着干什么?等方sir他们反悔回来么?
他用力地摆了摆手,想要把刚才的恐惧和紧张都一并甩掉,“什么他们,哪有什么他们!我们...我们明明是来钓鱼的!”他的声音虽然尽量装得轻松,但微微颤抖的尾音还是出卖了他内心的恐惧。
阿毛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连忙点头附和道:“对对,黄少,咱们就是来钓鱼的。”可他那闪烁不定的眼神,却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安......
巡演的第二十九站,他们来到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一座哈尼族村寨。这里山峦起伏,梯田如镜,层层叠叠的稻田在阳光下泛着金光,仿佛大地的纹路。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远处的村寨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淡墨山水画。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稻谷的清香,偶尔传来几声悠扬的芦笙声,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古老与温情。
晨曦和林强刚下车,就被一位身穿哈尼族服饰的中年女子迎上前来。她名叫阿依,是村里的文化协管员,面容清秀,眼神中透着一股坚定与温柔。
“欢迎你们来到我们寨子。”阿依笑着说道,“这里的人,大多还保持着祖辈的生活方式,年轻人外出打工了,剩下不少老人和孩子。”
林强点头:“我们不是来表演的,而是来陪伴的。”
他们跟着阿依走进村寨,见到了几位坐在村口老梨树下的老人。他们有的在编竹篓,有的在晒玉米,神情安详。晨曦蹲下身,轻声问一位年迈的老奶奶:“您还记得小时候跳舞的样子吗?”
老奶奶微微一笑,眼神中透出一丝怀念:“小时候,我们围着火塘跳‘乐作舞’,那是最快乐的时光。”
晨曦沉思片刻,回头看向林强:“我们要编一支舞,叫《乐作情》。”
林强点头:“用芦笙为舞曲,用山风为节拍,让老人与孩子一起跳。”
课程开始的第一天,依旧冷清。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晨曦和林强没有气馁,而是带着志愿者们走进家家户户,邀请他们来学舞。
他们在一户人家前停下,屋前晾晒着几件哈尼族刺绣,屋后是一片开满野花的山坡。一位姓李的老人坐在门前,手里拿着一根竹编的背篓。
“我年轻时,每天背着柴火走十里山路。”李爷爷声音沙哑,“现在腿脚不便,只能坐在这里,看孩子们跑来跑去。”
晨曦蹲下身,轻声说:“您愿意和我们一起跳一支舞吗?用您的背篓,跳一支属于您的舞。”
李爷爷沉默了一会儿,缓缓点头:“好,我试试。”
晨曦为他编了一支舞,名叫《背篓情》。舞蹈动作简单,却充满温情:老人背着背篓,象征着一生的辛劳与付出,孩子从远处跑来,接过背篓,继续前行,两人相视一笑,紧紧相拥。
李爷爷跳完,眼角湿润:“原来,我还记得怎么跳。”
“您不只是记得怎么跳,”晨曦轻声说,“您还在用舞步,告诉孩子,您这一生,从未停下。”
第二天,课程报名人数翻了一倍。第三天,整个文化广场都被挤满了。
晨曦和林强趁热打铁,开始组织小型汇报演出。他们鼓励老人们写下想对孩子说的话,再将这些话语编入舞蹈中,用动作表达出来。
“我以前觉得,我这一生就这样了。”一位姓阿兰的老人在课堂上说,“孩子们都走了,我也老了,没什么可期待的。可你们来了,带着舞蹈,带着爱,让我重新找回了活着的意义。”
她的女儿在广东打工,已经五年没回家。可当她跳完那支专门为母女设计的舞蹈《乐作情》后,女儿竟然主动打来了视频电话。
“妈,我看到你跳舞了。”女儿在电话里哽咽,“你跳得真好。”
阿兰奶奶眼眶红了,却笑着点头:“你也要学,下次回家,我们一起跳。”
演出当天,晨曦和林强站在后台,看着台上那些原本沉默寡言的老人,如今牵着子女的手,跳着他们教的舞,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你看,”晨曦轻声说,“沉默也能被舞步打破。”
林强握住她的手:“是啊,只要有人愿意迈出第一步,爱就会重新流动。”
演出结束后,他们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写信的是一位独居老人,信纸有些泛黄,字迹略显颤抖:
“我一直以为,我这一生就这样了。孩子们都走了,我也老了,没什么可期待的。可你们来了,带着舞蹈,带着爱,让我重新找回了活着的意义。谢谢你们,让我知道,我还能跳,还能爱。”
晨曦读完,泪水滑落:“原来,我们做的不只是舞蹈教学,而是一场心灵的唤醒。”
林强轻轻抱住她:“是的,我们正在用舞蹈,让世界变得更温暖。”
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