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话说靖王与玉公主离开河州回京,路过狄道,承李心莲相请,下榻郡守府。
靖王得知李存心听从他的建议,大刀阔斧整肃境内秩序,收监了不少地痞流氓,问罪了不少土豪恶霸,弹劾了不少赃官污吏,为勉励李存心将事情做好,效仿在河州时的做法,城里走街串巷,城外串镇走乡,聆听百姓心声。
所见所闻跟河州的情况相差无几,受益者好话不断,受害者坏话连篇。因是亲身耳闻目睹,又有玉公主一道见证,自觉朝廷无需再派钦差下来核查,放心大胆起程回京。
玉公主路上问靖王,回京后,倘若父王问起西行见闻,她当如何作答?靖王说,实话实说。玉公主又问,那要是他人问起,又当如何?靖王笑着说,十妹聪慧绝顶,情商高筑,自会只拣当说的说,不当说的必定只字不提。玉公主笑道:“不知按七哥说的说来,可有奖励?”
靖王回道:“只要是七哥府上有的,只要十妹瞧着喜欢,随意挑选。”玉公主道:“本宫才不稀罕什么物件,让七嫂作伴满城闲逛,玩个尽兴就成。”靖王就怕玉公主喜欢上自己那些得来不易的物件,没成想妹妹是这般想法,欢喜之余,欣然答应。
两人达成人情交易,自此各自心安,趣闻满怀,顽笑一路,不日回到京城,一起入宫拜见皇帝。
皇帝见两人喜气洋洋,忍不住跟着精神焕发来,问靖王,姜山可是他人口中弹劾的那般,上愧对朝廷,下愧对百姓?
靖王对姜山在河州的所作所为很是认同,就怕自己见识有限,发表个人看法难免以偏概全,便将在河州的所见所闻如实讲来,让皇帝圣裁。
皇帝听后圣心甚慰,微笑道:“他姜山一介武夫,小小年纪为官处事,就知道忠君、爱国、敬民三元合一,甚是难得。”
有了皇帝这句话,靖王瞬觉河州之行圆满收工,静立一旁等候皇帝出言嘉奖,好借事说事,为李存心整肃狄道秩序邀功讨赏。哪知玉公主随便一句话,便将话题转移了开去,算是白付心情了。
玉公主说:“父王,儿臣这就不理解了。”
皇帝道:“有什么不理解的?”
玉公主说:“姜山文能为官,武能为将,难得文武全才,为何满朝文武大臣都容不下他,巴不得他被贬为庶民成为一坨烂泥呢?”
这随性的一问,倒把皇帝问住了。不回答不好,回答好,又有难度。只见皇帝轻轻哼笑一声,干笑片刻静默不语,该是想女儿将话收回去好些。
靖王见父王只需要知道姜山有罪无罪,别的不想谈及,便也知情识趣来,行礼道:“父王若无其他吩咐,儿臣想拜见母妃去,先行告退。”
皇帝既已知晓姜山在河州是怎么回事,靖王出使河州的任务便已达成,除了给他表功,好像已没什么好谈的。心想靖王仅缺一个亲王的头衔,按功劳论,襄王、誉王比他的功劳还大,要封赏就得一起封赏,觉得有些不合适,便依靖王所请,让董公公礼送他出养心殿。
玉公主见父王笑看自己,似有想问些什么之意,便主动说来:“父王可是有什么想问儿臣的?”
皇帝微笑道:“玉儿若有什么想说的,尽可悉数说来,父王就当奇闻轶事听着,有趣的乐上一乐,无趣的忧上一忧。”
玉公主想了想,在心头左右权衡过后,告诉皇帝,在西行路上遭遇了劫匪,狄道郡守李存心遵照靖王之意整肃当地秩序,说事言辞诚恳,毫无半句假话。
身为皇帝,要的便是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臣子,给予李存心口头嘉奖两句后,问起那劫匪一事,可知是谁人所为。听玉公主说:“姜山下令将那些贼子全杀了,死无对证而无从查起,不知是受何人指使”,脸色温和,回了一句“杀了就杀了吧”。
玉公主西行途中遇险,快一个月了还心有余悸,见皇帝漠视此事,不免心生后怕,说:“那些贼子明知靖王是皇帝的爱子,还敢在光天化日之下,于官道上明目张胆行刺,实在是目无王法,心无君王威严,可恨至极。如有幕后主使之人,若不彻查严办,日后定会更加肆无忌惮祸国殃民。”
皇帝见玉公主揪住此事不放,似有不喜,真搞不懂她是为了国家的安危,还是知道了什么不该知道的,有意相帮他人打压政敌。心想姜山既然知道不留活口,大有可能知晓那些贼子是谁人派去的,若真如女儿说的这般彻查严办,搞不好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因一时想不好是彻查好,还是视若无睹好,问玉公主可听到了什么。
玉公主说:“父王问起,儿臣自当知无不言。那些贼子好像出自秦州。”
出自秦州,岂不是跟老三宁王脱不了干系?皇帝听后虽惊,但第一时间想到的却是玉儿为什么要这么说,难道她也参与了皇储之争?很快又否定了来,只因他的玉儿从不过问政事,在他面前从未错放过一言,今儿揪住此事不放,该是出于别的原因。便问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