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何老师住在桥头,以前是个奶牛场。奶牛从外地引进,黑白相间,养牛的工人都是集体所有制职工,非常认真负责,对奶牛倍加呵护,奶牛也争气,产奶量一直不错。天空很蓝,白云很白,一切都那么惬意从容。
人也不多,桥上的车也少,从引桥上去,对奶牛场一览无遗。人们按时上下班,大桥从不堵车,从大桥望远处,偶尔还能看到帆船,在码头停泊,也有小船,船头有鸬鹚,渔夫在小船上招呼着他的鸬鹚,在江中捕鱼。
奶牛场的奶牛为城里居民提供新鲜的牛奶。
一般的家庭吃不起,就是单职工家庭,那些“半边户”是无法承受的,双职工家庭才有条件订购牛奶。当然,需要给奶票才行。
后来,牛场改建,成为一所技术学校,后来升级为技师学院。
大门处有教学楼,后面是家属楼。
中间是操场,还有一排排平房,以前是奶牛牛棚,后来改建成一间一间的办公室。
牛棚前面是草地,**可以出来晒晒太阳,下雨后就回牛棚,冬天就在牛棚。奶牛场出产的牛奶可以供城里人享用。
何老师骑着那辆二八自行车,沿着坑洼不平的柏油路缓缓前行。微风拂来,裹挟着路边槐树的清香。
不远处,一栋栋灰白色的建筑映入眼帘,那便是曾经的奶牛场,如今的技校和宿舍楼。
阳光穿过淡薄的云层,给建筑镀上一层金边。何老师还记得,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嘈杂的奶牛场。
那时,空气中总是弥漫着刺鼻的牛粪味,奶牛的哞叫声此起彼伏。
挤奶工人戴着橡胶手套,熟练地操作着挤奶设备,一桶桶新鲜的牛奶被运出。
随着城市发展,奶牛场逐渐搬迁。
大型机械进场,轰鸣声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尘土飞扬中,老旧的牛棚被拆除。
建筑工人头戴安全帽,忙碌地穿梭其中,砌墙、搭脚手架,一块砖、一片瓦,建起了崭新的教学楼。
淡蓝色的玻璃在阳光下闪烁,宽敞明亮的教室取代了曾经的牛圈。
学校后方,宿舍楼也拔地而起。
外墙刷着淡黄色的涂料,整齐的晾衣杆上,五颜六色的衣物在风中飘动。
傍晚时分,学生们结束了一天的课程,三三两两走在校园里。
食堂飘出饭菜的香气,广播里播放着流行歌曲。
何老师停好自行车,走进教师办公室。同事们围坐在一起,讨论着教学计划。
窗外,几个学生正抱着书本,热烈地交流着。
回想起往昔,再看看眼前的景象,何老师不禁感叹,时光就像神奇的画笔,给这座城市带来太多变化。
而在这座人口尚不算多的城里,这样的变迁,正是时代前行的生动注脚。
浩楠从小都没喝过牛奶,对牛奶没什么感觉,也没什么感情。
但有些人就是喜欢,可能上了资本的当,也可能其他原因,例如附庸风雅,原因有多样的,结果是一个。
城市的发展,让奶牛场让位给学校。
以前生产牛奶的地方成了培养技术人员的地方。
这里交通方便,上学放学都方便。
后面修建成为楼房,供教职员工居住。前面是教学楼,一楼是教师办公室,一楼的一部分和楼上的房间全是教室。
当然,因为何老师是家属,她丈夫是教物理的,才分得房子,也是一间房,不过,厨房在最里面,中间是卧室,前面是客厅,就像是一间教室改建成的一样。
住房条件一般,不是浩楠家一家面临的问题。
房间狭小没有阻挡人们进城的决心和热心。
毕竟解决了大问题,就是一家人终得团圆。
一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哪怕在一起时常常为鸡毛蒜皮的事争吵。
看出来,何老师的丈夫十分听话,家里还是何老师当家,为了家庭和谐,何老师主持全局,没有错,她丈夫配合她,抚养教育三个孩子,相得益彰,气氛融洽。
傍晚,余晖透过斑驳的玻璃,给何老师家狭小的单间公寓披上一层暖黄的薄纱。
一推开门,映入眼帘的是用旧床单简易隔开的几个小间,虽不宽敞,却收拾得井井有条。
何老师放下手中的教案,顺手将外套挂在门后的简易衣架上。
衣架是用废弃的树枝和铁丝自制而成,虽有些简陋,却挂满了一家人的衣物。
这时,厨房传来锅铲碰撞的声响,何老师的丈夫正系着洗得发白的围裙,在仅容一人转身的炉灶前忙碌。
炉灶上,铝锅冒着热气,锅里的米粥咕嘟咕嘟翻滚着,散发出阵阵米香。
“回来啦,今天学校咋样?”丈夫笑着问道,额头上的汗珠在灯光下闪烁。
何老师穿过用布帘隔开的客厅,客厅里摆放着一张掉漆的木质书桌,这是一家人学习和办公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