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科研系统】
【当前进度:50%】
【剩余任务:完成“未来战场系统”研发】
【可用资源:量子芯片、AI核心、纳米材料、高能激光器……】
我轻轻一笑,心里默默念道:“是时候了。”
第二天一早,我接到了林所长的电话。
“你看到资料了吧?”他的声音依旧沉稳。
“看到了,”我说,“这次的阅兵,确实够震撼。”
“这不是震撼,而是必然。”林所长顿了顿,说道,“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而你,就是这个时代的关键人物之一。”
我沉默了几秒,然后问:“接下来,我该做什么?”
林所长笑了:“你很快就会知道。”
挂断电话后,我站在阳台上,望着远方的天空。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地面上,仿佛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启。
我拿出笔记本,写下一句话:
“未来,从今天开始。”
然后,我合上笔记本,走出家门,迎接属于我的时代。
(完)
我坐在办公室里,盯着电脑屏幕,眉头紧锁。
邮件已经发出去了,但编辑那边迟迟没有回复。我知道,不是他不重视这篇稿子,而是这篇稿子的内容,确实有点“超纲”了。
我回想起自己写完那篇先导分析稿时的心情,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我终于有机会把这些隐藏在幕后的高科技装备公之于众;忐忑的是,这些内容一旦公开,会不会引起某些不必要的关注?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林所长的来电。
“你那篇稿子,我看了。”他的语气很平静,“写得不错。”
“谢谢。”我笑了笑,“不过你打电话来,应该不只是为了夸我吧?”
“没错。”林所长顿了顿,“你有没有想过,这篇稿子如果发布出去,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我沉默了几秒,然后说:“当然想过。但我认为,公众有权利知道这些信息。毕竟,这不仅是一次阅兵,更是一次技术的集中展示。”
“你说得对。”林所长说,“但问题是,有些东西,不能一次性全部公开。”
我心头一震,隐约明白了他话里的意思。
“你是说……有些内容,需要‘过滤’一下?”
“准确来说,是需要‘引导’。”林所长的声音低沉而坚定,“我们不是在隐瞒,而是在控制节奏。科技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接受度同步,否则就会引发混乱。”
我轻轻叹了口气,点了点头。
“我明白你的意思。但作为一名写作者,我觉得我的职责是尽可能地还原真相。”
“真相?”林所长笑了笑,“有时候,真相并不是唯一的答案。有时候,引导比揭露更重要。”
我陷入了沉思。
确实,作为一个军迷,我一直以为自己追求的是“真相”。但当我真正接触到这些前沿科技时,我才意识到,有些“真相”并不适合立刻被大众接受。
比如那辆被遮得严严实实的神秘车辆,从我掌握的资料来看,它不仅仅是一辆“隐身坦克”,而是一种“量子隐身无人战车”。它的存在,意味着战争形态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如果这篇稿子直接发布出去,会不会引发外界的猜测、恐慌,甚至是国际社会的误解?
“所以,你希望我怎么做?”我问。
“你可以写,但要分阶段。”林所长说,“第一阶段,重点介绍已经公开的技术,比如隐身装甲、激光防御系统、人工智能辅助作战系统。第二阶段,再逐步引出更高级的技术,比如量子通信、脑机接口战术系统。”
“也就是说,要‘循序渐进’?”
“对。”
我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我明白了。我会调整文章的结构,先从基础的、已经公开的技术入手,逐步引导读者理解这些科技背后的逻辑。”
“很好。”林所长满意地说,“另外,还有一件事。”
“什么事?”
“你有没有兴趣,亲自去一趟阅兵训练基地?亲眼看看这些装备的实际表现?”
我愣了一下,随即激动起来:“你是说……我可以近距离观察这些装备?”
“是的。”林所长说,“当然,前提是你能保守机密。”
我郑重地点头:“我明白。”
“那就好。”林所长说,“三天后,我会安排人接你过去。你准备一下。”
挂断电话后,我坐在椅子上,久久不能平静。
作为一名军迷,这是我梦寐以求的机会。作为一名写作者,这更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采访。
我打开电脑,重新修改那篇分析稿。这一次,我删掉了几个过于敏感的技术细节,把重点放在了已经公开的信息上。同时,我也加入了一些“铺垫”,为后续的深度解析留下空间。
修改完后,我再次按下“发送”键,邮件标题改成了:“先导分析稿(初稿)”。
发送成功后,我靠在椅背上,长长地吐出一口气。
我知道,这只是开始。
接下来的三天,我几乎都在整理资料、查阅文献、联系相关专家。我甚至专门去请教了几位熟悉的人工智能和量子通信领域的教授,希望能在文章中加入一些更专业的解读。
三天后,一辆黑色的公务车准时出现在我家门口。
“李先生,我们是来接您去基地的。”司机礼貌地说道。
我点了点头,提上行李,坐进了车里。
车子缓缓驶出市区,朝着郊区的方向驶去。窗外的景色逐渐变得空旷,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草木清香。
我靠在座椅上,闭上眼睛,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那些装备的画面。
未来,真的来了。
而我,正站在它的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