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与此同时在地球另一端,德克萨斯州的沃斯堡四号工厂内,却是另外一番场景。
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动力部门负责人托马斯?埃尔金布里奇头上顶着白色安全帽,跟在洛克希德?马丁公司JSF业务部门副总经理昌西?...
凌晨三点,我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文档,手指在键盘上悬了半晌,终究还是没敲下去。文档里只有一行字:“9月3日阅兵装备先导分析稿??开篇”。
我叼着烟,盯着那行字看了足足十分钟,直到烟灰啪嗒掉在键盘上。
这稿子,确实难写。
不是没写过阅兵分析稿,也不是没写过装备解析类的文章。但这次不一样。这次的阅兵装备,几乎全都是“这TM都是些啥”的级别。
我当了二十年军迷,从初中开始追着军报看,大学时泡在图书馆里抄装备参数,后来又混迹各大军事论坛,跟人吵过无数次“歼十能不能干过F-16”的架。可这次阅兵,真把我整不会了。
屏幕上跳出一条消息,是编辑发来的。
【编辑】:老林,稿子怎么样了?主编那边催得紧,说这次阅兵装备太炸了,上面要求我们第一时间出深度分析,你那边能不能先交个开头?哪怕先放个预告也行。
我盯着这条消息,叹了口气。
能写吗?
能写个屁。
我手头的资料全是零散的,网上流出的照片都是模糊的,官方没公布任何参数,连型号都还没确认。这种情况下写分析稿,简直是拿空气炒菜。
但主编催得紧,说明这次阅兵装备确实有大动作。而我,作为网站的签约作者,又是军工科研系统的“老油条”,自然不能缺席。
我揉了揉太阳穴,点开浏览器,重新翻了一遍论坛和社交媒体上流出的图片。
第一张图是高清的,拍的是阅兵训练场一角。画面中央是一辆外形奇特的装甲车,车体修长,炮塔极小,几乎与车身齐平,两侧还挂着类似无人机的装置。
这玩意儿,我查了三天资料,愣是没查出个型号。
第二张图是模糊的,但能看出来是某种新型防空导弹系统,发射车造型独特,像是把“红旗-9”和“S-400”揉在一起,又加了点科幻元素。最离谱的是,发射筒的口径明显比现役型号大一圈,难道是电磁发射?
第三张图……算了,不说了,越看越迷糊。
我关掉浏览器,打开文档,重新敲下一行字:
“9月3日阅兵装备先导分析稿:未知的未来”
这标题,听起来有点装逼,但我实在想不出别的了。
我继续写道:
“本次阅兵中,多款新型装备首次亮相,其技术水平之高、设计理念之新,令人震撼。其中,部分装备甚至打破了传统武器系统的认知边界,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技术路径。”
写到这里,我顿了顿,又删掉“前所未有的技术路径”这句,改成:
“展现出中国军工在前沿科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这句稳妥点。
我继续往下写:
“以新型主战坦克为例,其外观与现役99A型主战坦克有显著差异。从训练场流出的照片来看,该型坦克采用了全电驱动系统,炮塔体积大幅缩小,疑似采用无人化设计。此外,车身两侧可见多个传感器模块,推测其具备高度智能化作战能力。”
“另一款引起广泛关注的装备是一款新型无人战斗平台,外形类似‘陆战版无人机’,具备自主识别、追踪与打击能力。据推测,该平台可能搭载AI控制系统,并与指挥中心实现高速数据链通信。”
“此外,还有多款新型防空系统、电子战装备、高能激光武器等亮相,部分装备甚至未在官方资料中出现过,其技术来源与研发背景值得深入探讨。”
写到这里,我已经写了将近两千字,但还是没写到重点。
因为重点是??这些装备,到底是谁搞出来的?
按照以往惯例,阅兵装备大多来自几大军工集团,比如中国兵器、中国电子科技、航天科技等。但这次不同,部分装备的技术路径明显与传统军工体系脱节,更像是某种“黑科技”产物。
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名字??林然。
没错,就是我。
我就是那个搞出这些“黑科技”的人。
但问题是,我不能在文章里这么说。
我不能写:“这些装备,是我用‘军工科研系统’搞出来的。”那不是找死吗?
我只能从技术角度分析,推测这些装备的可能来源,比如高校科研团队、民营企业、军工联合体等。
写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
如果这些装备真的出现在阅兵式上,那就意味着,它们已经通过了国家最高级别的技术审查,具备实战部署能力。
换句话说,我之前研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