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给你磕个头吧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房间窗帘拉开,而江年的位置。恰好正对着明亮的浴室,坐立难安。
    对了,自己来干啥来着?
    哦,睡觉。
    他躺下了,反而看得更清楚了。显然这不是什么好办法,躺立也难安。
    “算了,玩把三...
    秋意渐浓,山风拂过梯田边缘的稻穗,发出沙沙的轻响。小宇站在“共生小院”的晾谷场上,看着一群城市家庭的孩子蹲在泥地里学着插秧苗,脸上沾着泥点,却笑得比任何游乐场都灿烂。一位母亲拿着手机录像,镜头忽然转向她丈夫:“你说咱们平时总抱怨孩子娇气,可你看,他现在连蚂蟥都不怕了。”男人沉默片刻,把手机递给她:“别拍了,我也去试试。”
    这正是小宇想要的??不是表演式的乡村体验,而是真实生活的交换与碰撞。
    自“共生小院”运营以来,已接待三十七批访客,每一批人数不超过十人,且必须提前提交劳动计划和学习目标。有人来研究土壤改良技术,有人想记录传统手工艺流程,还有几位心理学研究生专门跟踪观察留守儿童与外来志愿者互动时的情绪变化。最让小宇欣慰的是,这些访客离开时,几乎都会留下一封信、一笔捐款,或是一份详尽的建议书。
    那天夜里,他翻阅最新一期的反馈簿,一封来自杭州高中生的信让他久久不能入睡。
    “我原本以为农村就是落后、贫穷、需要被拯救的地方。可在这里,我发现你们的生活节奏更稳,人际关系更真,甚至连空气都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味道。我们城市里的‘进步’,是不是其实是一种丢失?”
    他在日记本上写下一句话:**真正的教育,是让人看见不同的活法,并尊重它的价值。**
    第二天清晨五点,天还未亮透,小宇便骑车赶往北坡茶园。今天是第一批有机红米收割的日子,全村老少都将出动。阿禾早已带着冷链运输队等候在田头,GPS系统启动,温控箱预冷完毕,连包装盒上的二维码都已打印好,只需扫码就能追溯每一粒米的成长轨迹。
    阳光洒下时,镰刀划过稻秆的声音此起彼伏,像一首古老而温柔的歌谣。孩子们背着小竹篓穿梭其间,拾起遗落的谷穗;老人坐在田埂边剥着花生,一边指点年轻人如何握刀省力;陶艺师甚至临时支起一个移动茶摊,用新收的茶叶泡出清香四溢的“开镰茶”。
    卓玛举着摄像机来回奔走,她说要为《自然课》教材拍摄一段真实的农事影像。“这不是丰收的喜悦,”她对着镜头低语,“这是汗水兑换成果的仪式。”
    就在收割接近尾声时,一辆灰绿色的越野车缓缓驶入村口。车上下来两名穿西装的男人,胸前挂着记者证,说是省电视台专题部的,受上级指派前来拍摄“乡村振兴典型人物”报道。
    小宇迎上去,礼貌地问他们是否预约过。其中一人笑了笑:“不用预约,这种正面宣传任务都是直接下达的。你是林小宇吧?我们已经准备好稿子了,大概拍两三天就行。”
    “稿子?”小宇皱眉,“你们还没了解情况,怎么就有稿子了?”
    “模板化的嘛。”另一人不以为意,“艰苦创业、放弃城市高薪、带领村民致富……这些元素都有了吧?配上航拍镜头,感人背景音乐一放,准能上热搜。”
    小宇沉默片刻,转身带他们走进议事亭。桌上还摊着昨夜会议记录:关于冬季轮作作物的选择、灌溉渠清淤分工、以及“心桥奖学金”第二批资助名单。
    “这是我们今天的议题。”他说,“如果你们真想拍,可以跟着我们一起开会,去田里干活,晚上住小院通铺。但请不要编故事,也不要只挑光鲜的画面剪辑。鹿鸣不是样板戏,它是一个正在努力不走偏的真实村庄。”
    两位记者面面相觑。最终,年长那位收起了提词器,轻声说:“那……我们试试看吧。”
    接下来的三天,他们脱下皮鞋换上胶靴,跟着采茶队凌晨出发,跟着孩子们上自然课,甚至参与了一次村民议事会,在激烈争论中记录下每个人的表情与话语。临走前,年轻记者悄悄递给小宇一张纸条:“这是我重新写的脚本,没送审,先给您过目。”
    小宇打开一看,标题写着:《一座没有标语的村庄》。
    他知道,也许这条片子不会播出,但它存在过,就够了。
    深秋时节,鹿鸣迎来了第一场霜降。清晨屋顶泛白,溪水冰冷刺骨,但“听水工坊”的监测站依旧准时上传数据。与此同时,《听见》小程序迎来第10万次访问,平台收到第2378条用户留言。有位广东老人写道:“我在深圳住了三十年,从没见过萤火虫。看到你们视频里夏夜田间的微光,我哭了。原来童年真的存在过。”
    小陈为此开发了“声音地图”功能,将村民录制的鸟鸣、溪流、打铁声、孩童读书声标记在电子地图上,用户可点击聆听。一位盲童母亲留言:“这是我儿子第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