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 玻璃怎么是透明的?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植、工艺传承外,新增“情绪空间设计”“代际对话工作坊”“危机应对模拟”等模块。小宇亲自带领学员走进每一户人家,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谁家老人独居多年不愿搬离老屋,谁家孩子考上大学却面临学费困境,哪片山林因野猪出没导致耕种受阻……
    “乡村振兴不是刷墙painting墙面、立雕塑就算完成的任务。”他在一次分享会上说,“它是无数具体问题的叠加与破解。你要修一座桥,就得先知道人们想去哪里。”
    某天午后,暴雨突至。乌云压顶,溪水暴涨,工地被迫停工。学员们被困在综合楼内,原本计划的户外实践取消。有人提议改放纪录片打发时间,却被小宇拦下。
    “既然出不去,那就做点别的。”他搬出十几个旧木箱,里面全是这些年收集的老物件:锈迹斑斑的犁铧、褪色的婚书、泛黄的学生证、一只断了弦的二胡……
    “这些都是鹿鸣的记忆碎片。”他说,“现在,请你们每人选一样,试着还原它背后的故事。”
    教室陷入安静。卓玛拿起一本破旧日记本,纸页上密密麻麻写着藏文诗行;城市规划师抚摸着那把二胡,轻轻拨动残存的琴弦;殡葬师则久久凝视着一枚银戒指,内圈刻着“1963.5.20”。
    一个小时后,大家分享各自的想象。有人讲出一段跨越民族的爱情悲剧,有人构想一场战火中的音乐守望,还有人描绘一对老夫妻携手走过饥荒岁月的平凡伟大。
    小宇静静听着,忽然开口:“其实,这把二胡的主人是我爷爷。他年轻时是村里唯一的乐师,每逢节庆都会拉《十送红军》。后来文化大革命,他怕惹祸,亲手砍断琴弦埋进后山。直到临终前才告诉我位置,说‘音乐不死,只是藏起来了’。”
    全场寂静。雨声敲打着屋顶,仿佛天地也在倾听。
    第二天晴空万里。那把修复好的二胡出现在工地上,挂在休息棚的横梁上,旁边多了一块木牌:“欢迎所有人来弹奏。”
    不久之后,“记忆征集计划”正式启动。每位村民都可以提交一件承载情感的物品,并录制一段口述历史。这些资料将被数字化保存,部分用于筹建“鹿鸣生活博物馆”。更令人意外的是,国家档案局得知此事后主动联系,表示愿提供技术支持,并建议将其纳入“中国乡村口述史工程”试点。
    八月中旬,酷暑未消,一则消息悄然传开:教育部正式批复,在鹿鸣设立“全国乡土教育实践基地”,每年拨款支持百名教师前来轮训。与此同时,《自然课》教材编写组成立,由小宇担任主编,邀请心理学、生态学、民俗学专家共同参与。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顺遂之时,内部矛盾悄然浮现。
    一次例行会议上,阿禾提出建议:“现在名气大了,光靠红米和陶器撑不起长期发展。我认识几个投资人,愿意注资建民宿集群,主打‘沉浸式乡村体验’,预计年营收能破千万。”
    话音未落,陶艺师立即反对:“不行!一旦资本进来,房价会被炒高,年轻人回不来,老人住不起,最后只剩游客逛来逛去,像看动物园一样拍照打卡。”
    退伍军人也皱眉:“而且那种所谓‘体验’,无非是让你插会儿秧、喂会儿鸡,拍完照就走。真正的农活有多苦?他们根本不知道。”
    小陈则持中间立场:“也不能完全拒绝外部资源。我们可以自建青年旅舍,用合作社模式运营,利润反哺教育基金。既控制规模,又保障收益。”
    争论持续到深夜。小宇始终没有表态。他知道,这不是简单的“拒斥商业”或“拥抱市场”的选择题,而是关乎鹿鸣灵魂的终极拷问:我们要不要长大?如果要,该以何种姿态成长?
    三天后,他独自一人走进深山,来到爷爷坟前。青草萋萋,墓碑朴素无华,唯有旁边一棵小松树迎风挺立,是他十年前种下的。
    他坐在石上,翻开《桥志》,写下:
    >“今日之争,非利害之辩,乃道路之择。有人怕变,有人求进,皆出于爱。真正的考验不在外界风雨,而在我们能否在变化中守住内核??那便是:一切发展的终点,必须是人的幸福,而非数字的增长。”
    归来后,他召开全村大会。没有宣布决策,而是播放了一段视频:画面中,一位北京白领参加短期务农体验,第一天兴奋拍照,第二天抱怨蚊虫太多,第三天偷偷打电话让司机接她离开。镜头切换至她回到写字楼,在朋友圈发文:“三天乡村生活,净化心灵,推荐给所有都市焦虑者。”
    “这就是所谓的‘乡村体验’吗?”小宇问,“让农村成为城市的减压舱?让农民变成演员?让我们的人生被当作消费品?”
    台下鸦雀无声。
    接着,他又放出另一段影像:那是实习生们连续一个月凌晨四点起床跟随采茶队工作的记录。满脸疲惫,双手粗糙,却在收工时笑着说:“原来一片茶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