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出院了。路过一家幼儿园,看见孩子们在画画。老师问:‘你们心中的桥是什么样子?’一个小女孩说:‘是能走到爷爷梦里的那种。’
>
>我当场哭了。
>
>这幅画,是我梦见的。如果还能被接受,请替我挂在村礼堂。
>
>??一个终于醒来的人”
小宇握着信,久久无法言语。
第二天,他亲手将这幅画装裱好,挂在礼堂最中央的位置。下方立了一块小牌:“桥之梦??献给所有愿意睁开眼的人”。
入冬前,又有一件事悄然发生。
某日凌晨,村委会值班员接到紧急电话:上游水库泄洪预警,因连日暴雨,水位逼近警戒线,预计今晚十点开启二级泄洪,鹿鸣溪流量将激增三倍,低洼处恐遭淹没。
消息迅速传开。所有人立刻行动起来:加固堤坝、转移物资、疏散年幼与老人。小宇带队巡查河道,发现几处新建的引水渠接口松动,立即组织抢修。最危险的是陶窑所在区域,地势较低,一旦进水,不仅设备报废,还可能引发泥石流。
关键时刻,退伍军人站了出来。他带领十几名青壮年,在窑区外围垒起沙袋墙,并架设临时抽水泵。整整六个小时,他们在暴雨中轮班作业,衣服湿透,手脚冻得发麻,却无人退缩。
午夜,洪峰来临。溪水暴涨,咆哮着冲过石桥,溅起数米高的浪花。但因前期疏通得力,水流有序分流,未造成重大损失。天亮时,雨停了,阳光破云而出,照在湿漉漉的村庄上,宛如新生。
事后清点,仅有两块试验田被淹,其余安然无恙。而最让人感动的是,那位曾跪谢的小匠人,在洪水中冒险返回桥头,只为确认铜铃是否牢固。当他看到铃铛依旧悬挂,发出清脆声响时,跪在地上磕了个头。
“桥还在,心就稳。”他说。
这场洪水,成了鹿鸣镇的成人礼。
年底,省里召开“乡村振兴创新案例分享会”,特邀小宇作为代表发言。站在讲台上,他没有用PPT,只带了一样东西??那只父亲雕刻的微缩石桥模型。
“各位领导、同仁,”他平静开口,“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执着于修一座没人走的桥,磨一袋机器五分钟就能搞定的米?今天我想说,因为我们修的从来不是桥,而是人心之间的连接;我们磨的也不是米,是时间本身。”
台下鸦雀无声。
“城市教会我们效率,可乡村教会我们等待。等一粒种子发芽,等一场雨过后彩虹出现,等一个迷失的人找回方向。这些事无法量化,却真实存在。而当我们选择去做这些‘无用之事’,其实是在对抗这个时代的遗忘症。”
掌声如潮。
会议结束后,一位退休老教授找到他,握住他的手说:“你知道吗?你做的这件事,正在悄悄改变中国的乡土叙事。过去我们总说‘扶贫’‘改造’‘搬迁’,现在终于有人说:‘回来吧,这里值得守护。’”
春天再度来临之际,鹿鸣镇迎来了第一个“归乡节”。
在外漂泊多年的年轻人陆续归来。有人辞去大城市的工作,回来接手父母荒废的果园;有人带着资金和技术,准备开办生态民宿;还有几名大学生决定毕业后回村任教,接过小宇手中的“自然课”。
最令人意外的是,赵宇和林婉清也来了。他们宣布:“心桥”平台正式转型为全国性公益组织,专注于支持乡村文化自愈项目,首批资助十个村庄,鹿鸣镇列为导师基地。
仪式当天,小宇再次翻开《桥志》,在扉页空白处补上一句话:
>“所谓逆袭,不是逃离原有生活,而是让旧土壤开出新花。离婚不是终点,高考不是唯一,真正的起点,是你在哪一刻决定不再麻木地活着。”
夕阳西下,桥影拉长。孩子们在岸边放纸船,每只船上都写着愿望:“我要当一名桥梁设计师”“我想让全世界都吃上鹿鸣红米”“我希望每天都能听见水碾坊的声音”。
小宇站在桥中央,望着流水带走一艘艘梦想,忽然觉得,爷爷说得对??土可荒,田不可断;路可毁,根不可失。
只要还有人在乎,这座桥,就会一直通往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