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后一道密旨。他说,若后世有真仁君出,可启用此诏,废除‘宗藩世袭’之弊,令天下英才皆可参政。”
纸上八字赫然:
>“万民为本,岂独朱姓?”
顾正臣心头剧震。这八个字,足以颠覆两百年祖制!一旦公布,宗室必将哗然,亲王或将起兵反扑。可若藏匿,则辜负先帝遗愿,也背离自己“寒门辅臣”的初心。
他抬头看向朱文圭:“陛下,您可敢承此诏?”
朱文圭盯着那纸良久,忽然笑了:“朕既已是‘伪帝’出身,何必在乎再多一道‘逆旨’?传旨内阁:自明年始,试行‘庶议院’制度,每省推选两名非宗室、非勋贵出身之贤才入京议事,参与财政、律法修订。十年之内,若成效显著,便正式废除‘唯亲任官’之例。”
朝野震动,尤以宗室最为愤慨。周王、代王联名上书,斥其“悖逆祖训,动摇国本”。更有激进者私通蒙古,欲引外兵入关。顾正臣毫不迟疑,下令昭信司彻查,凡涉谋逆者,一律削爵圈禁。同时派遣“薪火营”弟子入驻各王府,名为“讲学”,实为监察。
风波未平,西北再起烽烟。
陆炳自敦煌传回一幅壁画摹本:画面中央莲台升起,金光照耀,一童子赤足踏火而行,身后十二黑袍人俯首追随。下方题记四句:
>“莲开八叶,火熄重生;
>影炉不灭,薪传无穷。”
显然,“烬盟”并未终结,反而进入新的阶段??他们不再执着于拥立某个具体人物,而是试图将“信仰体系”本身制度化。只要民间仍存苦难,就会有人相信“金莲降世”的神话,就会有新的“容器”被制造出来。
更要命的是,壁画角落绘有一座山形轮廓,酷似徽州南麓。而就在数日前,当地村民上报:书院废墟附近夜半常闻钟鸣,却不见人影。
顾正臣当即决定亲赴徽州。
临行前夜,他独自登上钟山,来到苏挽云坟前。三朵山茶花早已凋零,唯余枯枝斜插土中。他放下一盏新河灯,点燃烛芯,轻声道:“你说过,最怕黑暗。可如今我才发现,真正可怕的,是从不相信光明的人。”
风起灯灭,星河漫天。
徽州之行险象环生。甫入山境,便遇暴雨引发山洪,道路尽毁。随行护卫三人坠崖身亡。抵达书院时,只见废墟之上竟重建了一座小型佛堂,香火缭绕,碑文写着“金莲祠”。主持和尚年约四十,谈吐儒雅,自称“慧明”,言称此地曾有神迹显现,故结庐修行。
顾正臣不动声色,假作游方士人留宿祠中。夜间潜入祠后密室,发现地道直通山腹。沿阶而下,赫然见一座地下祭坛,中央摆放着与湘西洞窟极为相似的画像墙??只是这次,所有帝王幼年像旁都多了一行小字:
>“失败品。”
而在最末端,挂着一幅尚未完成的画:一个少年身穿蟒袍,面容模糊,但左手掌心绘有一枚火焰印记??正是顾正臣十八岁那年,为救饥民闯入官仓被烙下的刑痕!
他浑身冰冷。
他们早已盯上他了。
原来“烬盟”真正的计划,从来不是扶持傀儡皇帝,而是培养一个“完美容器”??既能赢得民心,又具备执政能力,更能以“牺牲者”形象激发狂热崇拜。而这个人选,正是他自己。
李守拙并非想推翻朱文圭,而是想让他成为下一个“神”。当百姓发现当今皇帝仍是权臣操控的产物时,便会渴望一个“真正为民请命”的救世主。而顾正臣,恰好符合所有条件:出身寒门、力推改革、屡遭误解、孤身奋战……甚至连失去挚爱的经历,都被视为“献祭式的苦难”。
这才是最高明的操纵??让你以为自己在反抗命运,实则一步步走入他们设定的角色。
顾正臣连夜撤离,召集“薪火营”精锐围剿金莲祠。慧明和尚服毒自尽,临死前冷笑:“你以为烧了这座庙,就能阻止信仰诞生?只要世间还有不公,金莲就会再度盛开。”
返京途中,他反复思量此事。他知道,单靠镇压已无法根除“烬盟”思想。真正的战场不在山林密窟,而在人心深处。
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决定:向天下公开自己的身世。
《寒门录》问世,由顾正臣亲笔撰写。书中详述其童年饥寒交迫、母亲饿死街头、自己卖身为奴、苦读十年方中举的经历;揭露科举舞弊内幕、士绅欺压百姓实情;更坦承苏挽云之死与其推动新政直接相关??“她死于旧秩序的反扑,而我活着,是为了让千千万万个‘她’不再死去。”
此书刊行之日,万人争阅。无数寒门子弟含泪读罢,纷纷投书“薪火营”,愿效死效力。甚至连一些原本敌视顾正臣的文人也开始反思:“吾辈饱食终日,安知民间疾苦?”
与此同时,朝廷正式设立“庶议院”试点,首批十八名平民代表入京。其中有一位来自云南的寡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