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四百一十七章 一把手被蒙在鼓里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子弟的未来不可断。书院旧址虽毁,但书院新址已立,书院精神,将在新址中重生。”
    他随即下令:“即刻彻查纵火之人,凡与此事有关者,一律缉拿,严惩不贷。”
    禁军领命而去,书院学子亦自发组织,协助调查。
    数日后,真相大白,纵火者乃江南士族余党,妄图借火焚书院旧址,打击书院重建士气。然其计划未果,书院旧址虽受损,但书院精神未灭。
    书院新址之上,讲堂已成,年长先生率众学子正式开讲。
    “书院虽毁,但书院精神仍在。”他站在讲堂之上,声音洪亮,“书院重建,非复旧制,而是开新局。诸位学子,皆可在此讲学、论道、著书、立说,书院精神,方能永存。”
    朱承志亦亲临讲堂,对书院学子道:“书院精神不可灭,寒门子弟的未来终将光明。诸位皆为书院之根,书院之魂,须由诸位共守。”
    学子们齐声应诺,书院精神,在他们心中,从未断绝。
    夜色中,书院新址之上,灯火通明,书声琅琅,仿佛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正在悄然开启。
    书院精神,不可灭。
    寒门子弟的未来,终将光明。
    数月后,书院新址已然初具规模,讲堂、藏书楼、斋舍、学舍、膳堂、武场、文苑、碑林,皆已建成,书院气象焕然一新。学子们每日晨起习文,午时练武,晚间论道,秩序井然,书声不绝于耳。
    年长先生每日亲自授课,讲解《礼记》《春秋》《尚书》《论语》,并亲自批注书院讲义,以供学子研习。他更亲自编纂《寒门策论》《书院精神论》《士子修身之道》三卷,作为书院核心典籍,传于后世。
    朱承志亦时常前来书院,与年长先生共议书院发展,为学子讲授治国之道、为政之理。他更亲自为书院题写“寒门有志,士子有魂”八字,刻于讲堂门楣之上,以勉励学子。
    书院之中,学子来自四面八方,皆为寒门出身,或为农家子弟,或为商贾之子,或为匠户之后。他们虽出身卑微,却志向远大,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日夜苦读,不辞辛劳。
    书院亦设“寒门奖学金”,凡学业优异者,皆可得银两资助,以供其赴京应试。更有“寒门举荐制”,凡书院考核优异者,皆可由年长先生亲自举荐,直入太学,无需再经乡试。
    此举一出,震动朝野,士族子弟大为不满,纷纷上书朝廷,指责书院此举“破坏科举制度”,“扰乱士林风气”。然朱承志力排众议,坚定支持书院改革,更在朝堂之上直言:“书院精神,非为士族所独享,而应为天下寒门子弟所共有。若书院只为士族子弟而设,那书院之魂,早已不存。”
    此事震动京城,士族势力虽强,然朱承志身为皇子,又有圣上默许,最终此事不了了之。
    书院之中,学子们亦不为外界纷扰所动,依旧勤学苦读,讲学论道。书院讲堂之上,常有学子辩论“士族与寒门之别”“科举制度之利弊”“书院精神之真义”等议题,言辞激烈,然皆以理服人,不涉私怨。
    一日,年长先生召集众学子,于讲堂之上,讲授《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讲罢,他望向众学子,道:“诸位皆为寒门子弟,出身贫寒,若不得志,当修身养性,自强不息;若得志,当兼济天下,扶危济困。书院精神,非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天下寒门子弟立身之基。”
    学子们纷纷起身,齐声应诺。
    就在此时,书院外传来一阵喧哗,一名驿卒飞马而至,高声禀报:“京中急报!朝廷已下旨,书院学子可直入太学,无需再经乡试!”
    此言一出,书院学子皆惊,随即爆发出震天欢呼。
    年长先生亦神色激动,拱手朝京城方向一拜,道:“书院精神,终得朝廷认可。寒门子弟,终有出路。”
    朱承志亦闻讯赶来,神色肃穆,道:“书院精神,非仅为书院所有,而应为天下士子所共守。书院之志,不在屋宇,而在人心。”
    他随即下令:“书院讲堂,即日起改名为‘寒门讲堂’,以示书院精神之本。凡书院学子,皆可登堂讲学,以传书院精神。”
    自此,书院名声大振,学子纷至沓来,书院精神传遍天下。
    书院之中,讲堂之上,灯火不熄,书声琅琅。
    书院精神,不可灭。
    寒门子弟的未来,终将光明。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