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五百五十二章 国公府归滕县(九更)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顾家人是有骨气的,也清楚什么是大局之下,责任为先的道理。
    这世上,谁能拒绝团圆?
    可为了大明,总需要有人肩负起沉重,忍受着离别,坚定如磐石地,守住自己的职责之地。
    顾不愠推着推车,目光中没有半点犹豫。
    兖州府衙。
    知府吴兴武擦着汗,忍不住对同知吕钦埋怨:“镇国公府家眷返乡这么大的事,为何我们收到消息如此之慢?按理说,他们刚进入台庄,第二天咱们就该收到消息。”
    吕钦低头受训:“地方巡检要上报,被镇国公府......
    数日后,火器司大帐之内,顾正臣正伏案疾书,案上摆着一卷厚厚的火器兵改革方案。他已连续数日未曾合眼,双眼布满血丝,神情却依旧专注。火器兵的训练虽已初见成效,但若要真正形成战力,仍需系统性改革,从兵员选拔、战术布置、火器配置到后勤补给,皆需重新梳理。
    “大人,京中传来消息。”张成快步走入帐中,神色凝重。
    顾正臣抬头,放下手中毛笔:“说。”
    “兵部虽已失势,但朝中仍有旧将暗中串联,意图在火器司改革过程中制造阻力。此外,礼部尚书李善长已上奏陛下,建议设立火器司监军一职,由礼部派遣文官监督火器司军务。”张成低声禀报。
    顾正臣眉头微皱:“李善长?他向来与蓝玉不睦,怎会在此时插手火器司事务?”
    张成沉声道:“据属下所知,李善长虽未与兵部同流合污,但对火器司崛起心存忌惮。他担心陛下过于倚重火器司,削弱文官集团对军权的掌控,故而借监军之名,行掣肘之实。”
    顾正臣冷笑:“他倒是打得一手好算盘。”
    他沉思片刻,缓缓起身,走到帐外,望着远处火器兵夜训的场景。火铳声此起彼伏,烟尘弥漫,火光映照着士兵们坚毅的面庞。他心中清楚,火器司的崛起已引起朝堂各方势力的警惕,无论是兵部的武将,还是礼部的文臣,皆不愿看到一个新兴军权的诞生。
    “张成,你即刻回京,面见方孝孺,让他在朝中设法拖延李善长的奏请。同时,命锦衣卫彻查李善长与旧将之间的往来,务必掌握证据。”顾正臣低声吩咐。
    张成拱手应命,迅速离去。
    数日后,京城之中,方孝孺在朝堂之上力陈火器司改革需独立运作,不宜受文官掣肘。他言辞恳切,引经据典,力陈火器兵乃新式军制,需独立指挥,方能发挥最大战力。朱元璋听后沉思良久,最终采纳其建议,暂缓设立监军一职。
    然而,李善长并未就此罢休。他暗中联络旧臣,意图在火器司改革过程中制造混乱,令其无法顺利推进。
    与此同时,火器司内部亦开始出现分歧。
    一名火器兵统领王敬之私下向顾正臣进言:“大人,火器兵训练虽有成效,但若要真正形成战力,还需大量实战经验。如今大明边境战事不断,不如请求陛下调火器兵出征,以战代练,方可真正锤炼军心。”
    顾正臣沉吟片刻,缓缓道:“此议虽好,但火器兵尚未完全成熟,贸然出征,恐有败绩。若一战失利,陛下对火器司的信任便会动摇,届时朝堂之上,必有人借机发难。”
    王敬之急道:“可若不战,火器兵便永远无法真正成长。大人若一味求稳,恐怕难以服众。”
    顾正臣望向他,眼中闪过一丝审视:“你此言,可是代表火器兵众将之意?”
    王敬之点头:“不少将士皆有此意,尤其是新调入火器司的三万精兵,皆欲建功立业,不愿久居火器司之中。”
    顾正臣心中微动。他知道,火器兵若长期驻守火器司,的确难以真正形成战力。而若能出征,不仅能提升实战经验,更能向朝堂展现火器兵的实力,震慑反对者。
    他沉思良久,终于下定决心:“明日召集众将,共议出征事宜。”
    次日,火器司大帐之中,众将齐聚。
    顾正臣站在沙盘前,目光扫过众人:“诸位皆欲出征,本官理解。但出征非儿戏,必须慎重。我打算向陛下请命,调火器兵前往北疆,参与对蒙古残部的围剿。此战若胜,火器兵便可真正立足朝堂;若败,火器司恐将前功尽弃。”
    众将闻言,皆神情肃然。
    一名火器兵统领出列:“大人,我等愿随大人出征,愿为大明开疆拓土!”
    顾正臣点头:“好。即日起,火器兵全员进入战备状态,演练新式战术,准备出征。”
    数日后,朱元璋召见顾正臣于奉天殿。
    “你要率火器兵出征?”朱元璋神色复杂。
    顾正臣躬身道:“陛下,火器兵若久居火器司,难以真正成长。臣愿率火器兵出征北疆,参与对蒙古残部的围剿,以实战锤炼军心,提升战力。”
    朱元璋沉思片刻,缓缓点头:“好。朕便命你为北疆军副统帅,率火器兵出征。若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